大創智企業疊紙網絡通過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深度合作,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游戲產品結合,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系列下載用戶超過2億人次;葡萄子傳媒專注中國IP的海外宣傳發行,管理運營超過3000個國內外優質內容頻道,其中包括“敖廠長”“日食記”等頭部IP,旗下創作者粉絲總量逾5.8億……
方圓8.6平方公里的楊浦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園區,超4500家大大小小的創新類企業在此生長,超17萬人在此創業、工作和生活。就在3月28日,這里正式獲評由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此次全國共有15個園區入選,大創智是“上海唯一”。
一個主打創新的產業園區,緣何摘得文化產業“國字號”金牌?不少園區企業用這樣一個詞道明了關竅——共創。共創的不僅有集納了各家技術、應用場景的展廳,還有落地窗外正逐步成型的數字公園和數字孿生的元宇宙街區……回溯“大創智”成長史,共創基因早已顯現——校區、園區、社區三區共創,文化、科技共創,現實、虛擬共創,科技助力文化、文化反哺科技,都為這里成長為國家級示范園區埋下了伏筆。
“文化+科技”助力上下游企業形成“星系”
“文化+科技”是大創智園區的發展靶位。二者融合,構建了全產業“雙賦能生態模式”,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當前正重點形成泛娛樂、大設計、新消費3個文化科技產業集群。
楊浦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胡琳介紹,楊浦區先后出臺多項文化科技產業政策,推動以內容科技為特質、以在線經濟為引擎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支持大創智園區嗶哩嗶哩(B站)、字節跳動、疊紙科技、聲網等文化新經濟頭部企業發展上下游產業集群,“幾家頭部企業上下游關聯企業達到近百家,在楊浦構建了自帶光環的企業星系”。
例如,大創智企業聲網依托實時互聯網技術,為園區文創企業賦能,促進了直播經濟、在線教育等產業發展,形成了“上下樓變上下游”的產業生態。“聲網研究的是音視頻底層技術,需要客戶幫助我們打開更多場景。而大創智的生態集聚,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合作伙伴開發場景,我們則可專注于技術本身。”聲網公共事務總監蔡赟感慨,“可以說是這些合作企業在推著聲網技術迭代、往前面跑。”
“虛擬+現實”匯聚數字化“元宇宙青年社區”
“漫步大創智,會有‘虛擬’世界連通‘現實’世界的感覺”,這樣的說法在現實中就能找到依據。
大創智園區誕生的文化產品在全球范圍影響了數以億計的受眾,形成了“中國奇譚”“蛋黃貓”等耳熟能詳的IP。在IP實體化的過程中,大創智園區成為線下登陸的首選地。記者了解到,大創智正積極引導文化企業實現線上線下產品聯動,大力推動文化地標形成“虛擬現實”空間疊加,探索文化園區建設“數字孿生”指標體系,全面打造上海的“元宇宙青年社區”。
已完成基礎建設、正進入數字化升級的數字公園,是大創智正在打造的元宇宙文化地標,虛實聯動將是這里的亮點:公園里草木蔥蘢,它們之間的生態關系如何?一連串的生長數據會被及時捕捉,展示給抱著好奇心來的孩子。這里還將有由機器人設計打造的圓形劇場,可安排數字分身參加元宇宙活動。
“高校+園區”打造長三角“產學創融合標桿”
2019年至2021年,大創智核心區注冊企業有了爆發式增長。截至2021年底,園區入駐文化科技企業近4500家,總營收約3001.36億元,文化科技企業占比達85.71%。
“從最初確定的1平方公里,到現在文化科技企業密度和活躍度非常高的8.6平方公里,楊浦‘三區聯動’基因與理念對于大創智發展的作用非常明顯。”上海楊浦科技創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鵑表示。在大創智園區,周邊高校的學術科研成果溢出和頂尖人才匯聚,都為文化產業創新注入動能。“大創智園區與高校深度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務和支持,成為高校師生創業的首選之地。同時,積極為學術科研成果提供轉化渠道。目前大創智高新技術企業459家,約占楊浦區的47%。大創智企業發明專利數312個,企業軟件著作權4146個。”
共創碰撞出的“火花”隨處可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政立路院區打造了中國第一所面向社區全面開放的商學院;戴爾科技與復旦大學合作開發了全國首個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線下實踐課;全長約1.3公里的“大創智綠軸”,由沿線十余個主體共同打造,從一塊難以開發的“邊角料”蛻變成為一條集工作、人文、休閑、藝術、運動于一體的社交軸線。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