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文化插上更多“科技之翼”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20





      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舉辦期間,7.8公里長的壯美北京中軸線被“搬”到了新聞中心。在“時空艙”小程序的加持下,這條文化之軸上沉睡的歷史被緩緩展開,參觀者通過4D技術,可以“云參觀”中軸線上的皇家宮苑、市井民俗,還能聆聽中軸線歷史等相關知識的“云解說”,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不只是北京中軸線,如今,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從三星堆博物館依托三維掃描和3D打印技術研究性復原青銅重器,到敦煌研究院利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復原打造“數字藏經洞”,再到各地博物館策劃推出“云展覽”“云課堂”活動……一個個數字技術賦能文化保護利用的案例,為人們感受文化魅力增添了更多打開方式,不僅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也延長了文化產業鏈,形成了新的消費體驗。

      文化興則國運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時代越是發展,就越是需要為文化插上更多“科技之翼”,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更好融合、連接,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近年來,科技進步為文化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一些跨界融合的文化創意不斷“出圈”,切中時代的審美脈搏,盤活了歷史長河中的文化遺產。比如,一些不可再生文物時時刻刻承受著自然環境的考驗,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等手段實現數字化采集,就可以減少對文物本體的接觸頻次、降低文物受損風險。此外,借助3D打印技術,原本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成為跨地域展覽的“移動寶藏”,增強了互動感和體驗感,讓文化遺產便捷共享,讓文化呈現出更加生動的面貌。

      技術與文化帶來的破壁融合,在不斷豐富文化市場供給的同時,還促進了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2022年,我國數字文化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占文化產業的51.4%,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進一步激發“科技+文化”乘數效應,積極拓展數字技術的重點應用場景,創新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實現形式,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就能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進一步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讓更多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火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展現新的時代魅力,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