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傳達文化魅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08





      新春將至,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前來選購年畫的顧客絡繹不絕。在玉成號畫莊內,一位身材修長的女子正帶領畫師們加緊趕制年畫。她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宏。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津門小鎮楊柳青鎮相傳400多年。如今,張宏等非遺傳承人在傳承技藝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路徑,推出一系列筆觸線條更符合當下審美習慣,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年畫作品,并創作出多種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文創產品。這場關于年畫的蝶變,刻畫出張宏這一代傳承人的匠心人生。


      “1995年,我第一次見到手繪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一下子就為之著迷了。”張宏介紹,自那時起,她開始跟隨楊柳青木版年畫第六代傳承人霍慶順學藝。


      她最先學習的是給人物的臉上色,內行叫“開臉”。“開臉”要一層一層地涂色,一層一層暈染,一個流程需要反復20遍。“只有多次彩繪,濃淡合適,才能使人物臉色看著又精致又透亮。為了學好‘開臉’,我經常從早上5點畫到下午6點,一畫就是一整天。”張宏回憶。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鉆研,張宏總結出不少心得。“楊柳青木版年畫以‘勾、刻、印、繪、裱’五大工藝聞名,每道工序都蘊含著復雜的技藝,做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極大的耐心。畫年畫就是要耐得住性子,不能有半點急躁。”張宏說。


      張宏認為,年畫是表達美好愿望的載體。身為非遺傳承人,她有責任把這份美好發揚光大,讓更多人愛上楊柳青木版年畫。


      “在傳承技藝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用怎樣的方式把年畫表達得更生動,以及如何用年畫傳達出更深層的文化魅力。”張宏說。


      摸索創新期間,張宏得到了天津市西青區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僅獲得相關政策扶持,而且得以籌建個人工作室。有了更好的創作環境,張宏更加專注潛心研究技藝,不斷創新年畫題材,陸續推出一批反映時代風貌的年畫作品。


      然而,她創作的新題材年畫卻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雖然作品得到業界高度認可,并被廣泛宣傳,但銷售量卻不大。為了創作出市場接受度更高的作品,她多次赴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交流學習,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深造,并吸收市場化機構的創作經驗。


      在交流和學習中,張宏有了新的認識。“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審美取向、消費需求等都有所變化。年畫作品或文創產品要想打動人,獲得市場認可,既需要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必須融入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元素。”張宏說。


      順應國潮、旅游等消費趨勢,張宏創作出大量年畫產品。她嘗試將年畫元素與現代文創相結合,為產品增加實用性,吸引更多消費者。在“民俗活動展”“國潮燈展”等西青區舉辦的特色文旅活動中,她設計的年畫主題文創走俏。2024年張宏與合作方聯合推出酒店題材的年畫主題紅包,在發售期間廣受好評。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需要研究傳統、了解傳統,這是創新的根基。”張宏說,她在保留傳統技法基礎上,融合現代技術推陳出新。張宏與一些國內手機廠商合作,將年畫與AR(增強現實)技術結合,創作出年畫系列手機周邊產品,讓傳統文化以一種新形式進入大眾日常生活。


      目前,越來越多滿懷熱情的“90后”“00后”苦學技藝,成為非遺傳承人,為相關產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張宏十分注重鼓勵和培養年輕人從事這一行業,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新人可以從絲網版入手練習,培養專注力和耐心,為后期創作打牢基礎。”張宏說,“傳承創新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非遺技藝,我們需要更多新的思考、新的嘗試,期待更多新人加入,大家一起努力,把年畫傳承下去、把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記者 周琳)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