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展,自帶“年輕屬性”的創意市集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我國許多城市,創意市集如今已衍生出上百種業態,包含美食、文創、零售以及娛樂等消費品類。
近年來,太原的創意市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各式各樣的創意市集遍布城市的大小角落,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了新途徑。其中,小店商圈開展的創意市集吸引了不少客流,引人關注。
社交:誰在逛市集?
“我就是大家常說的‘面包腦袋’,一直想嘗遍不同面包店的特色產品。”過去,太原的面包店位置較分散,集中購買不方便,一直不能讓李玥“盡興”。
3月20日至30日,天美新天地購物中心啟動春日面包主題市集,精選20家品質高、味道好的面包房參與,制作的面包剛一出爐便被搶購一空。“在面包市集,只需花很小的成本就能吃到更多的面包,這感覺太棒了!”李玥開心地說。
如果把市集當作普通地攤,就失去了市集的靈魂——社交屬性。像李玥一樣,越來越多的太原年輕人喜歡在閑暇之余逛逛各類市集,除了購買一些吃喝和有趣的物件,在市集上拍照、分享、交流,成了他們展示自我和社交的方式。
范榮欣已經從事市集“營業”快一年了,他認為這種擺攤,賺錢不是重點,交朋友才是。遇到聊得來的顧客,范榮欣不僅會贈送小禮品,還會留下聯系方式。“有些人會和我探討不同水晶的奧秘,有些人會喜歡我攤位的布置。”在他看來,陌生人的認可會帶來別樣的成就感。
記者觀察到,在售賣的過程中,詢價、砍價一問一答,商戶和買家共同構建了一個沉浸式體驗的場景。不少年輕攤主表示,市集的價值在于積累垂直客戶流量,認識更多的同行和主辦方,為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積累資源,并碰撞出新的創意。
為了讓消費者更能沉浸其中,市集還設置攤位集章、打卡等環節,逛集結束可換取大禮包和文創周邊,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它的火爆。
消費:市集淘什么?
不久前的一個周末,茂業天地內20余個攤位前排起長隊。賣鉤織手作的,賣香薰飾品的,賣特色文創產品的……組成了以“春趣生活節”為主題的文創市集。
見到攤主王彥喃時,她正在為剛付款的顧客打包。“這是你第幾次來市集擺攤了?”她想了想,“十幾次肯定有了。”
王彥喃的攤位比吃飯的桌子大不了多少,數十種大大小小精致的飾品擺滿一桌。擺攤不到20分鐘,王彥喃便成交3單,“今天沒準能上千。”
年輕人愛逛市集的出發點是想著去打卡最新鮮的東西。大三學生徐敏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我算是個‘難搞’的年輕人,比如買項鏈,我就想要比較個性化的,普通的店鋪滿足不了我。”如今市集成了創意的策源地,無論是標本、鉤織、徽章等小眾愛好者,還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文創設計者,他們將愛好物化,結合審美與巧思,讓商品變得精致化、定制化。
“市集的收入如何?”這是王彥喃常被問到的問題。
“商戶的活躍度、主辦方的影響力、商品的獨特性都會影響銷量。”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市集每天的攤位費一般在50元至100元,平時一天能賣300元左右,周六日人流量大,營業額能突破1000元。
王彥喃在下元商貿城有一家固定的門店,“一直都是吳總帶著我們跑市集,朋友圈100多人都是市集上認識的,現在都是我們門店的老顧客了。”
王彥喃口中的“吳總”是山西南北市集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吳振一,曾策劃過咖啡市集、稻田音樂節美食市集、文創市集等主題市集以及不少綜合市集。
關于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欲,吳振一認為,現在年輕人對審美和內容消費十分看重,市集中的商品多注重手工制作和原創設計,人們可以在市集中淘到獨一無二的物品,這種發現的樂趣滿足了大家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年輕人喜歡逛手作攤位,因為每個小物件都不是輕易能從其他途徑購入的。“就像開盲盒一樣,可以淘到不少有意思的小物件。”
文化:為什么愛市集?
相比實體店和線上店鋪,創意市集的競爭力在哪里?
文化,還是文化。市集提供的是一種文化交流和藝術展示的平臺。學練八段錦、品嘗中藥茶飲、制作艾草養生槌……4月初,小店區首屆城市養生文化進商圈暨中醫藥文化宣傳周活動“醒春市集”熱鬧舉行,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活動現場設置了5個功能區,其中能量補給站(養生服務體驗區)里,十二時辰主題理療艙提供辰時頭療、午時肩頸護理、戌時足浴等特色服務,VR經絡漫游能直觀看到氣血流動,聲音療愈艙帶來獨特的編鐘頻率共振體驗,還有限時免費艾灸、肩頸推拿等“快閃”理療,為市民帶來新奇的中醫藥文化體驗。
太原廣譽遠中醫門診部現場提供看診、手工制作服務。外賣小哥王大虎正在排隊等待看診,他告訴記者,工作后整個人都呈現一種亞健康狀態,在市集體驗了一系列養生項目后,身體和心情都很舒暢,對中醫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小店區商圈管委會負責人趙玉霞表示,中醫藥文化進商圈,既可以通過文商旅展示聯合促消費,又能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活動致力于將傳統養生智慧巧妙融入商圈這一充滿活力的消費場景中,讓優質的健康服務真正走進百姓生活。
市集是擺攤,但賣的不是地攤貨。趕文化市集,還可以購買裝幀精美的文學經典、可愛靈動的手工藝品,品嘗風味各異的地方美食,既滿足了人們對新奇體驗的追求,也讓傳統文化在新業態、新場景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傳統市集多是由于交通便利,居民出于交換需求,自發形成;而當下的創意市集,更多有著現實發展的意義。采訪過程中,我們遇到求新求變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經歷挫折再出發的創業青年……那些站在攤位前后的年輕人,正支撐著市集這一消費模式走向大眾,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