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地燈戲、腰鼓……9月12日,新縣周河鄉毛鋪村一處明清建筑風格的祠堂里,上演著一幕幕當地民俗“大戲”,吸引了無數游客駐足觀看。精彩的演出為鄉村旅游增加了新看點,也展現了昂揚向上的新時代鄉村風貌。
這是我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探索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新路徑的生動范例。近日,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河南省鄉村文化振興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未來五年,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讓老百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延續文脈 構筑現代文化生態
歷史前行,文脈存續,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實施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行動,著力傳承弘揚中原農耕文化、振興中國傳統節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
在省文物局局長田凱看來,近萬年的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原地區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要傳承弘揚好農耕文化中的優秀基因,構筑鄉村現代文化的良好生態。
那些陪伴中國人幾千年的碾、磨、轆轤都長啥樣?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內,陳列著3000多件已經漸行漸遠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全方位勾勒了近現代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讓大家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但這樣的專題農耕博物館在我省并不多見。
“未來,我們要建設一批農耕農業主題博物館,反映田園生產生活變遷,為中原農耕文化留下鮮活的記憶。”田凱說。
讓群眾成為文化振興“主角”
目前,我省基本建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的現代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其中,縣級文化館分館2153個、圖書館分館1986個,部分地區分館建設還達到了鄉鎮(街道)全覆蓋。
“促進城鄉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仍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文化處處長湯雁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明顯,文化活動意愿日益強烈,但不容忽視的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手段陳舊、方式單一,缺人、缺資金的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
為破解難題,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建設“鄉村文化合作社”為抓手,將群眾文化活動與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相結合,在建設模式、服務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創新。
以今年3月成立的毛鋪村留耕鄉村文化合作社為例,60多名社員都是熱愛文化的農村留守婦女。該合作社社長林萬枝很是自豪:“合作社成立后盤活了村里許多沉寂的非遺展演資源,婦女們平時干農活,節假日和周末去給游客演出,我們活得跟城里人一樣,不僅收入提高了,精神層次也上去了。”
湯雁說,今年年底,全省要建成500個鄉村文化合作社,挖掘培育一批鄉村本土文化人才,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最終實現自我組織、自我娛樂、自我管理。
《行動計劃》還提出,推進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加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實現送文化、種文化、興文化有效結合,持續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文旅文創產業加速融合創新
振興鄉村文化,要堅持“富腦袋”“富口袋”一起抓。如何開發利用好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推進鄉村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更好地實現文化發展和農民增收?
《行動計劃》提到,要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推進“三山一灘”區域旅游協同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紅色旅游發展等。未來5年,持續推進“民宿走縣進村”活動,創新“民宿+”發展模式,重點推出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鄉村民宿品牌。2025年前在全省打造50個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200個生態旅游示范鄉鎮、10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
省文化和旅游廳產業處處長劉春曉認為,推動文旅文創加速融合發展,要培育壯大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鄉鎮、產業村等,形成知名品牌。此外,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比如康養、繪畫、樂器、文化創意等,大力提升鄉村業態布局和運營水平。
實施五項行動
●思想政治引領行動
●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行動
●農村文明風尚提升行動
●公共文化服務惠農行動
●鄉村文化產業富農行動
守正創新傳統文化三大措施
●傳承弘揚中原農耕文化
●振興中國傳統節日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三大途徑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
●推動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
●加大農村優秀文化產品供給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