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圌山位于江油老縣城武都場鎮的東北方。在南北朝以前,因山上猿猴較多、兩山形如門,故稱“猿門山”。南北朝蕭梁時期,有僧人上山建廟,加之山形如圓形糧囤,改稱“豆圌山”。唐代,彰明縣主簿竇子明棄官隱居于此修道,傳說修煉成仙,白晝飛升,后人遂冠以“竇”姓,更名為“竇圌山”。
竇圌山因李白而聞名。李白少年時曾游此山,寫下了“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如今登臨此山者,許多都為一睹“鎮山之寶”——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飛天藏。
這是我國唯一現存的宋代道教轉輪經藏,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位于竇圌山風景區的云巖寺的西配殿內。1956年云巖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江油縣志》記載:“飛天藏在竇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獨存”。
飛天藏整個建筑無一顆鐵釘,全由珍貴楠木穿斗而成。呈八角形,高10.8米,直徑7.5米,中心為直徑0.5米的木軸,置于鐵鵝臺桶子的六角針上,稱為“壽山福海”,可旋轉。軸上置梁枋,裝木板,構成八角形屋架,由下而上分為四層,依次為平座、腰檐、天宮樓閣、寶頂。上世紀70年代,整個飛天藏還可以在一人的推動下轉動。
飛天藏除按一般轉輪經藏的形制造設以外,上部還飾有精美的天宮樓閣,其下檐平座處更是斗拱密促,結構十分繁復,華板上則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個制作顯得異常精巧。同時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態各異,制作細膩,風格恬摯樸實。
祖明遠 整理
轉自:四川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