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古城展新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李剛 鄭健    時間:2021-10-19





    核心閱讀


      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廣東潮州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積極修繕文物遺址、推進街區活化發展、豐富城市文旅業態,呈現出文脈氣蘊與創新活力兼具的嶄新風貌。

      金秋時節,漫步廣東潮州古城,無論訪古橋、賞非遺,抑或逛古街、看牌坊,總會被古城的獨特氣質所吸引。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市考察時強調:“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有很多寶,潮繡、木雕、潮劇、工夫茶、潮州菜等,都很有特色,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呵護好她、建設好她。”一年來,潮州古城在文化遺產保護、培養非遺傳人、延續城市文脈等方面持續發展。

      保育活化,延續歷史文脈

      住在潮州古城區的蔡老伯,每天閑暇時總喜歡到古城里的文化公園走走看看。在那里,潮州鎮海樓復建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重建地標建筑,彰顯古城韻味。鎮海樓復建工程是潮州古城提升藍圖的重點項目之一。一年來,潮州制定出臺了《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成立了市委書記掛帥的古城提升行動計劃領導小組,提出深化古城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24條具體措施,列出第一批26個重點項目,開啟深挖古城歷史文化內涵、全面拓展古城空間格局的序幕。

      位于古城中山路的李厝祠始建于清代,上世紀20年代曾作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校址。作為潮州“百家修百厝”重點項目之一,該祠修繕工程于今年7月完工。“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通過規范、有效的技術手段,使損壞和病害得到遏制和修復,最大限度地保存現有建筑遺存的歷史面貌。”潮州古城區文物管理所綜合股負責人謝菲說。

      開展“百家修百厝”等微更新、微改造,是古城保育活化的一大舉措。850歲的廣濟橋在今年春節前完成了木構件修繕,水下橋墩修繕正在抓緊推進;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啟動窯址保護展示和本體加固工程;唐伯元故居、黃尚書府、辜厝巷林宅等139處文化遺跡、31處文保單位在修繕中重新煥發古韻,實現了文物保護成果惠民。

      目前,湘橋區博物館、文化館新館、潮州古城全域旅游智慧導覽等項目也已建成,廖厝祠修繕、百花臺民俗文化公園等重點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

      創新保護,推動非遺傳承

      一塊朱泥、一臺拉坯機,只需十幾分鐘,就做出了一把茶壺的模型。在牌坊街鄭厝巷的柏蔭精舍,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柯敏正向游客展示制作手拉壺的過程,游客們躍躍欲試。“通過直觀展示,大家可以更鮮活地了解這門傳統手藝,我覺得這是一種更好的傳承和傳播。”柯敏說。

      柯敏創建的柏蔭精舍壺藝作處,已成為當地一處手拉壺制作體驗中心,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學習體驗。今年8月,“潮州手拉朱泥壺”正式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設立潮州文化研究基地,舉辦潮州文化論壇、文化沙龍,編纂出版“潮州文化叢書”等書刊,推進保護潮劇……一年來,潮州深化非遺保護傳承與文化研究,新增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舉辦潮繡、潮州剪紙等非遺培訓班120多場次,參訓人員2000多人。截至目前,潮州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7項、省級非遺項目38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2人、省級非遺傳承人77人。

      此外,潮州還籌辦工藝美術拍賣專場,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實現“精品+產品”的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潮繡、潮劇、工夫茶、潮州菜等推陳出新,潮州這座“中國工藝美術之都”“中國民間工藝傳承之都”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城市文脈特色更加彰顯。

      文旅融合,釋放城市活力

      一年來,潮州古城文旅融合迎來了新的發展。今年國慶假期,潮州古城旅游持續升溫。古色古香的牌坊騎樓,精致典雅的古宅民居,精湛絕妙的非遺工藝,地道美味的潮州小吃……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

      依托歷史文化底蘊,一批民間博物館、藝術館等先后進駐古城,新業態不斷豐富。如今,137家民宿客棧、2家創意園、30家茶館茶舍、35家非遺特色展館等坐落在古城街頭巷尾,豐富游客的文旅體驗。

      一年來,潮州積極打造“文旅投”平臺,深化與文旅企業合作,以古城旅游為龍頭,把全市1345處文物點串珠成鏈——與深圳華僑城文旅小鎮發展有限公司簽約,探索實行“專業咨詢+招商引資+綜合運營”的古城運營管理新模式;建設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饒宗頤故居片區,整合利用古城房產資源;今年元旦開業的潮人美食城成為潮州首個古城保育活化建設—運營—移交(BOT)項目;鳳凰山文祠茶旅走廊正在建設中……文旅融合不斷加速,讓城市釋放出新活力。

      “我們一定努力把潮州建設成展示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窗口,讓人們在體驗潮州文化的過程中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潮州市委書記何曉軍表示。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