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彩陶:多點起源 匯就長河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本報記者 韓寒    時間:2021-11-25





      光明悅讀:能否向讀者簡要介紹,由您擔任主編的《中國出土彩陶全集》,主要內容是什么,收錄了哪些器物?


      陳星燦:《中國出土彩陶全集》共十卷,收錄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到青銅時代晚期(新疆晚至漢代)的彩陶2460多件。

      所謂全集,只能是相對而言的。出土彩陶數以萬計,不可能把所有出土的彩陶都包羅進來。在器物的選擇上,考慮到過去出版的彩陶著作和著錄很多,為避免重復,我們主要收錄最近三四十年新出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彩陶,也適當兼顧此前出土的特別重要的器物。

      收錄出土彩陶的類別,主要是容器,但也包括工具(如紡輪)、筒形器、器座、樂器、人面等。在編排上,本書依省(區、市)編排,出土彩陶多的地區,在介紹器物之前都有概括性的論述,對本省(區、市)出土彩陶的概況及主要特征予以簡要總結,以便讀者對各地區出土彩陶加以總體了解。

      光明悅讀:觀覽這一套大書,讀者能得出哪些重要結論?

      陳星燦:首先,能厘清中國彩陶的起源問題。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之前,一般認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彩陶,是中國最早的彩陶。磁山、裴李崗、老官臺文化發現以后,為仰韶文化找到了直接的源頭,黃河流域中國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說得到了有力的佐證。特別是在陜西臨潼白家遺址、陜西華縣老官臺遺址、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等發現了前仰韶時代的彩陶,更為仰韶文化彩陶找到了源頭。這三個遺址出土的彩陶,多為圜底缽和圜底三足缽,彩陶紋飾簡單,主要是以紅色繪成的寬帶紋、條帶紋,也有少量的波折紋。寬帶紋最為流行,涂在陶缽口沿的外面,像是在陶器口部鑲嵌了一個紅箍。老官臺文化已出現內彩,一般是各種圓點、折線、曲線、似梳形和箭頭形圖案,繪在器物底部,不見像生類圖形,這是當時中國發現最早的彩陶,年代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前。

      差不多與此同時,在湖南石門皂市的皂市下層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湖北西部峽江地區的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000年)晚期也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彩陶,一般是在圈足盤的盤腹下部或圈足部位繪深紅色帶狀紋,顯示出與黃河中游地區前仰韶文化彩陶的不同樣貌。

      長江下游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浙江蕭山一帶的跨湖橋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也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彩陶。跨湖橋文化的陶器以泥質夾炭陶和夾砂陶為主,器形包括釜、罐、盤、豆、缽等。彩繪主要施于罐、圈足盤、豆三種器物上,紅衣是最顯著的陶衣裝飾。在浦陽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早期,已經出現了以植物作羼和料的紅衣陶,典型陶器是大敞口盆。到了中晚期,大約從公元前7000年前后開始,彩陶出現了,分乳白彩和紅彩兩種,一般是在器物的外面遍施紅色陶衣,在紅色陶衣上施乳白色連點紋或橫線加連點紋、太陽紋,也有的在器物的肩部繪豎線加多道短斜線紋。這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彩陶,可能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彩陶。

      因此,根據目前我們梳理的材料來看,中國的彩陶是獨立起源的,起源地很可能發生在包括黃河、長江流域在內的多個地區。

      除了厘清中國陶器的起源問題之外,按照依省(區、市)編排的方式,讀者還能了解彩陶的譜系和地區差別。

      北方系統以黃河中游地區為中心,從以老官臺文化為代表的前仰韶文化開始,經歷了棗園文化、仰韶文化,最后在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走向衰落。廣大的南方地區,大致可以分為南方系統和東南方系統。南方系統的彩陶,從皂市下層文化、城背溪文化晚期、高廟文化開始,經歷了大塘—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從起源、繁榮走向衰落。

      光明悅讀:從書中可讀出中國彩陶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些時期?

      陳星燦:中國彩陶的發展,概而言之,大致經歷了起源、繁榮、衰落三個大的時期。

      公元前7000—前5000年,是彩陶的起源階段。陶器在各個地區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脫離了它的起始階段,人們能夠制作口徑和體型較大的復雜陶器了。大致而言,彩陶是跟定居的農業生活緊密相連的。此時也發現了燒造陶器的陶窯,提高了陶器的質量。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是彩陶的繁榮期,也可以說是鼎盛期。中原地區的仰韶諸文化、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油子嶺文化,都有豐富的彩陶。

      公元前3000—前2000年,進入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末期,也有人稱為銅石并用時代,是彩陶的衰落期。進入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前半葉,也就是大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晚期,除個別地區外,彩陶持續衰落終至于在隨后的龍山時代完全消失。這是大部分地區的情況,個別地區除外。比如西北地區,彩陶在馬家窯文化時期走向頂峰。中原地區龍山時代的彩陶消失了,但是在陶寺文化的大墓中,還發現了紋飾繁縟的彩繪陶。

      光明悅讀:中國彩陶的起源過程,體現了中華文明怎樣的特征?

      陳星燦:彩陶是中國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前仰韶時代開始,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便日益密切。從距今5500年前后開始,更出現過以廟底溝仰韶文化彩陶的傳播為標志的第一次大范圍的文化整合過程,把黃河、長江和西遼河等地區聯系在一起,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國各主要文化區在基本經濟特征和基本文化特征上具有了重要的共同點,各地區間的一體化進程得到了有力加強,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周邊地區的交互作用圈,這也就是張光直先生所說的“中國相互作用圈”,最終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訪談由本報記者韓寒采訪整理,圖片由相關出版社提供)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