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承載厚重文脈
近日,渦陽縣具有150多年歷史的新華街區,被列為安徽歷史文化街區。當地的包公祠、城隍廟、魁星閣、三清觀、拴馬樁、落轎亭……眾多人文景點承載著歷史厚重文脈,讓人回味悠長、流連忘返。初冬時節,記者一行人來到老街,漫步于歷史與現實之間。
“說起這條街,渦陽人都充滿了感情,可以說整個縣都起源于此。”渦陽縣城關街道向陽社區書記王海坤指著一處處遺跡,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這是杏花村古井,原來這個地方就叫杏花村,在渦陽建縣以前就有了。”
進入老街口不遠處,一口老井位于一處丁字路口。井為青磚砌壁,深約8米,井徑0.6米,井亭、井圈已無蹤跡,青石井臺已變成水泥井臺。“這個古井井口是用青石建的,杏花村的村民都吃古井里的水,井壁周圍一道道深溝,都是人們提水時繩索留下的印痕。”王海坤介紹。
當地居民說,古井底下直通渦河,所以井水甘甜。當年杏花村村里村外皆是杏樹桃樹,春天杏花盛開,燦若紅霞,過往客人可以在此品茶歇腳,杏花村儼然成了一處繁華的小城。“據說,華佗還曾用杏花村古井里的水給老百姓治病。”城關街道紅旗社區書記信萬里說,當年華佗游醫時路過渦陽,發現這里出現了瘟疫,華佗就留下來給村民治病。因為患者眾多,需要更多藥物,所以華佗就把很多中草藥放進古井里,讓人們飲用古井之水,最終消除了瘟疫,拯救了萬千性命。“人們為紀念華佗,就在古井旁邊建了一座華佗廟,又稱‘華祖廟’。”信萬里說,原來這條街就叫華祖廟街,解放后改為“新華街”。記者發現,在新華街區里,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歷史建筑10處和4條歷史街巷。
“華佗廟共有5間,1864年建縣就有了,供奉著神醫華佗。”說話間,王海坤帶領記者走在青石板鋪成的路上,進入一個大院,院落長滿了桂花樹,初冬時節,偶有零星桂花掛在枝頭,散發出縷縷清香。這個大院就是華佗廟的所在地。“三間主房兩間耳房,上面全是小青瓦,保存完好。”王海坤說。遠看那些小青瓦,里面長出了不少瓦松,冬夏交替,瓦松青了黃,黃了青,和華佗廟一起看著晨起、看著日落,感受著世間的滄海桑田。
探古宅,穿越時空懷古
行走在狹長的街道上,進入悠長的胡同里。新華老街區年代最久、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廟宇和古宅,隱藏在鬧市商業街中,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王海坤介紹,清同治三年(1864年),為方便鎮壓捻軍,強化統治,當時的安徽巡撫唐訓方會同布政司英翰上奏清廷,在雉河集設立渦陽縣,建縣后,鹽行、布行、藥店、商號林立,商貿擴大,逐漸繁興。民國初年,縣域內商業活動大部分集中于此,建國后,縣城逐步以新華街、健康街、當典街和渦河路為發展中心,成為當時渦陽縣重要的政務文化商貿中心,基本覆蓋現在整個新華街街區,面積約8.78公頃。
“當時整個街區布局很工整,主要由新華街、健康街、當典街和渦河路4條街巷為骨架,呈正方形。當時街巷都是青條石鋪路,衙門高聳,等級森嚴,能在這個街區里居住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家。”王海坤說,街區的建筑很有特色,最有名的當數馬玉昆帥府、孫萬林公館等,現在依然可見當初的風采。
清末愛國名將馬玉昆帥府占地1400多平方米,三進院落,房屋百余間,按王府款式建造,雕梁畫棟,頗具氣勢。正門外,一對鐵旗桿高聳,一對石獅子雄踞左右,形狀威猛。記者看到,帥府主門樓已坍塌,但兩邊的側房還在,古屋廊柱,青磚飛檐,色彩斑駁,由此可以想像出帥府完整時的宏偉景象。抗日戰爭中,房屋毀壞嚴重。“馬玉昆帥府具有晚清時期北方民居的典型特點,對研究古代建筑,特別是清末時期公館建筑藝術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信萬里說。
在穿過一條狹長的胡同后,兩座建筑物形制頗讓人好奇:門狹窄而低矮,上面呈半拱形,飛檐挑角,門窗磚雕清晰可見……據信萬里介紹,這兩個建筑物名叫“黌宮”,不是官宦豪宅,而是用來傳授孔子文化的學堂,主要建筑風格為廡瘠頂式建筑,已于2015年被列為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信萬里介紹,抗戰時期,日寇飛機轟炸渦陽城時,黌宮幾成廢墟,如今只存文昌宮4間,明倫堂4間及回廊屋一間。因其外型像寶盒狀,當地人又稱“寶盒屋”。盡管黌宮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風采,不過正是這幾間“寶盒屋”的幸存,才更讓人們感受到了歲月的滄桑,倍加珍惜。
在老街的胡同里,還有轉家樓、劉家祠堂、馬樸仙的第一樓等古宅建筑,這些建筑有的逐漸沒落,有的保存完好,偶行其間,讓人有穿越時空之感。
品美食,沉浸享受夜市
“我家秘制的香酥扒雞,已傳了好幾代人。”在新華街百年老店“李家扒雞”店里,店主李雙全一邊鹵制扒雞一邊介紹,一道扒雞要經過選材、宰殺、清洗、抹蜜、油炸、鹵制等10多道工序后,才可以完整“出爐”。“在新華老街,百年老店眾多,美食數不勝數,不僅有李家扒雞、馬家馬糊,還有張家油茶、劉家大餛飩等等,有100多家美食。”王海坤向記者介紹,每當華燈初上,新華老街區的夜市一條街燈火輝煌,鍋碗瓢盆奏出的人間煙火樂章,動聽而又悅人。
在新華街的老戲園,只要天氣好,每晚都是人頭攢動,巷子雖不長,卻集聚著當地各種名小吃,板鴨、鹵肉、生煎、羊雜、火燒等,都別具風味。夜市從晚上五點半到凌晨兩三點,幾十年如一日人流不斷,是渦陽縣最大最有名的夜市。
“我要15塊錢的。”“給我再來10塊錢的!”……鄭美英、于玉英都是80多歲的老人,在老街區干了一輩子生意。現在雖然干不動了,但每天還是來到自家的攤點幫兒孫照看生意。“生意好,看著也高興。”于玉英說。她的孫子曹磊正在熟練地加工各種菜饃,他可以用搟面杖一次性完成5張面皮,且薄厚均勻,互不粘連,令現場顧客稱贊不已。
“給我來一份雞蛋涼粉。”“好嘞,您坐好,這就送到。”馬彪一邊翻炒涼粉一邊答應顧客。馬彪說他家做涼粉生意已有60多年了,父親年紀大干不動了,他就接手干起來。經過對老手藝的傳承與創新,如今馬彪制作的涼粉好吃不膩,味道鮮美,深得顧客青睞,幾乎每天晚上能銷售200多份,收入十分可觀。
“這里的夜市就像百年老街一樣,老的有特色、有味道、有活力、有魅力。每一道美食都是一個故事,養眼、開胃、暖心。”王海坤說。
老街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近年來,渦陽縣不斷加大對新華街區的保護和改造。記者看到,已經是危房的人民電影院、紅旗旅社等歷史建筑,正在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修,即將修繕完畢。同時,老街區里所有的文保單位、歷史建筑都懸掛了保護標識。
“老街區文化豐厚,要加快保護和開發,讓渦陽人能更加了解渦陽、熱愛渦陽、建設渦陽。”渦陽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縣里正在抓緊編制《渦陽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讓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獲得發展,在發展中受到保護。
轉自:安徽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