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全省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把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列為“六大工程”之一進行再部署、再推動,強調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融入中華文化大美,煥發出時代光彩,為我們筑牢文化自信、奮力開創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指明了努力方向。
嶺南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文化遺址不勝枚舉,文化資源燦若星辰。別具特色的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生態,絢麗多姿的粵劇、粵菜、醒獅、牙雕、工夫茶、端硯等文化遺產,特質鮮明的語言、習俗、繪畫、音樂等文化符號,共同構筑了豐富多元的嶺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戰略任務,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賡續文化血脈、傳承文化基因,推動嶺南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始終深切關懷、寄予厚望。2018年10月視察廣東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20年10月再次視察廣東時強調,要保護好“僑批”文物,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們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廣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基礎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力度,出臺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實施系列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行動方案、重要工程;通過建設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等推動激活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實現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以“繡花”功夫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18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廣州荔灣區永慶片區、潮州老城古建筑群等嶺南特色文化遺產“名片”重新擦亮,煥發迷人光彩,成了“網紅打卡地”。
深厚悠久的嶺南文化,積淀著廣東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廣東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必須著眼于新階段新要求,持續推進嶺南文化“雙創”工程。要樹立強烈的文化資源意識,進一步強化系統保護整體保護,堅持全省“一盤棋”完善保護體系,以應納盡納、應保盡保原則推進建立健全分級分類保護,統籌做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重點保護。要注重活化利用,持續擦亮嶺南文化品牌,在保護和提升中把“新”的活力充分釋放出來,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中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為廣東改革發展提供豐厚滋養。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嶺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要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融入中華文化大美。要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擔當起“興文化”的廣東使命。以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攜手港澳深入推進“人文灣區”建設,不斷強化粵港澳文化紐帶,不斷增強港澳同胞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向心力。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省各地各部門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提升文化軟實力,不斷推動嶺南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豐厚的文化滋養。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