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國風音樂”的定義仍然是模糊的,較為普遍的一種解讀是:“國風音樂”是一種融入了大量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并與現代流行音樂風格相結合的新興音樂流派。雖然定義不明,卻不妨礙它流行。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華語數字音樂行業季度報告》就顯示,國風音樂與民謠、嘻哈、節奏布魯斯和電音成為“Z世代”音樂用戶最喜歡的非流行類音樂類型。
國風音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風文化的影響。21世紀初,《仙劍奇俠傳》《劍俠情緣》等中國古代背景的武俠、仙俠類游戲風靡亞洲,其中《蝶戀》《水龍吟》等一批頗具古韻的游戲配樂廣受歡迎。一些玩家開始自發地為這些配樂改編、填詞、配唱,由此產生了大量二次創作的音樂作品。那時國風音樂的創作與制作雖有些粗糙簡陋卻真摯感人。
2010年代,隨著創作軟件和錄音設備的普及,更多的游戲玩家和音樂愛好者參與到國風音樂的創作中來。與此同時,借助社交媒體平臺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國風圈的規模不斷壯大,國風音樂也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了強大的文化傳承和傳播的功能。這一時期,國風圈中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原創音樂作品,如《禮儀之邦》《赤血長殷》等,它們或以當時流行的古代背景小說、游戲為參考,或以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神話、詩詞、歷史人物典故為創作藍本,是一種“以樂載文”的表達形式,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IP開發。
2017年以后,“00后”成為互聯網內容的主要消費群體,社交媒體的主陣地也從微博轉移到了抖音。在“快消費”“短視頻”的時代,人們對國風音樂的審美產生了變化,“燃”“動感”“抓耳”成為受眾的第一訴求。于是,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將Hip-Hop(嘻哈)、EDM(電子舞曲)和R&B(節奏布魯斯)等西洋音樂元素融入國風音樂,創作了《寄明月》《芒種》《紅昭愿》等更加時尚化的國風歌曲。盡管對于這種“破局”各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在探索著國風音樂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而更令人關注的是國風流行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經歷了“哈日哈韓”“哈美哈歐”,音樂愛好者真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更多專業的制作團隊和音樂人投身于國風音樂的創作和演唱,一些電視臺和網絡平臺甚至專門為弘揚國風音樂打造了一系列節目,如央視的《經典詠流傳》《叮咯嚨咚嗆》、廣東衛視的《國樂大典》、愛奇藝的《國風美少年》和優酷的《中國潮音》等……這些力量的推波助瀾,無疑是國風音樂“破圈”的重要一步。
從“二次元”音樂愛好者“圈地自萌”的小眾文化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國風音樂天然帶有年輕、包容、充滿實驗性的藝術屬性。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國風音樂蓬勃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才會有這么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音樂愛好者、制作人愿意將國風作為文化創新的試驗田,國風音樂也才得以在發展進程中愈發成熟并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
轉自:江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