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助推春天里的鄉村振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3-24





      早春三月,一波又一波鄉村振興的熱潮正在涌起:優選產業、鄉村旅游、非遺文化、人才筑基……


      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這一重要論述,為新發展階段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確了方法路徑、提供了工作遵循。

      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強化鄉村發展的產業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為此,本版特選取廣西、山東、浙江等地的典型案例,從鄉村文旅、完善鄉村服務、改善村容村貌、數字經濟助力鄉村文旅消費等方向進行分析報道,以饗讀者。

      廣西: 文旅賦能 鄉村風景獨好

      駐廣西記者 郭凱倩

      春光明媚,“貓”了一冬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感受春天的氣息,寧靜、悠閑的鄉村成為不少人春游的目的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岔山村,古樸的村落在春意的映襯下格外迷人,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暢游其間。

      近年來,廣西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以品牌為抓手,大力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推動力。2021年,全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3.86億人次,同比增長25.7%,占全區國內游客的48.4%。

      加強頂層設計,凝心聚力搞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三農”工作重心已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廣西的城市化程度相對較低,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意義更加重要。為此,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成立了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工作。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持久的重大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甘霖表示,要在鞏固前期脫貧成果的基礎上,發揮好文化和旅游勵民、富民、安民的作用,豐富旅游業態,打造旅游新產品,努力走出一條鄉村美、產業旺、文化興、農民富、生態優的廣西文化和旅游鄉村振興之路。

      2021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相繼編制實施了《全區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廣西文化和旅游廳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廣西實施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鄉村旅游廊道建設工程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從頂層設計引領創新發展。據悉,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2021年已先后下撥鄉村振興項目資金共計3.7億元,支持圖書館、文化館、游客服務中心等鄉村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深化產業融合,多措并舉促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為落實文件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制定實施了《2022年廣西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工作要點》,把鄉村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推動鄉村旅游與農村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努力促進旅游市場復蘇、刺激旅游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廣西各地市也積極推動鄉村旅游與農業、林業、水利、健康、體育、教育、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豐富旅游業態,打造旅游新產品。

      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坐落在海拔600米至800米的仙人山上,連片的茶園把布央村裝扮得綠意盎然。依托當地的生態景觀和侗民俗文化,布央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悠閑旅游”融合發展,依托3900多畝茶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農家景、享農家樂為模式的鄉村旅游。2021年,布央村《茶旅融合美了鄉村富了農家》文旅助力鄉村發展案例榮獲了廣西文化旅游改革創新優秀案例。

      柳州市以全域旅游為引領,率先設立鄉村旅游重點村培育經費及獎勵機制,成功打造了一批主題民宿及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如今,全市共7個村鎮入選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名錄,6村1鎮獲評廣西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有效助推縣域旅游發展。

      依托黃姚古鎮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品牌優勢,昭平縣打造了黃姚鎮北萊村樂耘鄉村振興示范點,通過引進不同業態的企業,將集裝箱養魚、鷓鴣養殖、水果種植、農耕體驗、休閑旅游等進行深度融合。通過示范點的帶動作用,輻射帶動周邊旅游資源的整合發展,全縣打造了“一鄉一景”“一村一色”等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興安縣以靈渠為紐帶,有選擇性地保護開發古村鎮、營造生態農業新村、開發旅游扶貧村屯等,建設靈渠鄉村旅游帶,形成了“一街一景皆成文,一墻一瓦皆入景”的興安桂北老家鄉村旅游品牌。

      以點帶面,品牌建設提質增效

      近日,農業農村部向全國征集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春季)精品景點線路。廣西貴港市結合當地特色農事節慶、農耕文化、農事體驗、民俗文化、田園景觀、鄉村夜經濟等鄉村特色,以“春觀花 領略農耕文化”為主題,推薦了3條鄉村旅游精品點線路,為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休閑農業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郭緒全介紹,2021年起,廣西首次推動開展了“春、夏、秋、冬”四季休閑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介活動。通過推介活動,不斷豐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宣傳內容,進一步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機制和手段,把精品景點線路真正地推出去,讓更多游人真正地走進來。

      前不久,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發布了《廣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將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列入重點工作。今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啟動了文化旅游鄉村振興重點村鎮品牌創建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賴富強表示,以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為目標,將持續推動鄉村旅游品牌建設工作,繼續創建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在陽朔、大新、金秀、三江、龍勝、融水、潿洲島等打造一批高品質的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推進鄉村旅游廊道建設,構建桂北山水田園、桂東特色農業、桂中民族風情、桂西長壽養生、中越邊關風光等一批鄉村旅游廊道。

      浙江: 春日里,探尋一條“藝術鄉旅”

      駐浙江記者 駱 蔓

      明媚春光中,走進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梓桐鎮杜井村,躍入眼簾的是白墻古道青石板,飛檐黛瓦古香樟——有著“書畫小鎮,雅韻杜井”美譽的小山村,書畫元素隨處可見。

      杜井村黨支部書記胡淑琴告訴記者,2007年,淳安縣行政村調整,杜井村由原杜井村、洋峰村、安山村、楊村4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得益于梓桐鎮政府所在地優勢,村內修建了“兩院一館”:梓桐鎮書畫院、府前街書畫院和梓桐藝術館。梓桐鎮書畫院專門收納展示梓桐農民書畫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其中包含了杜井村眾多農民書法家、畫家的作品;府前街書畫院則集作品展示、寫生創作、研討交流等功能于一體,除收藏有本地知名書法家的作品外,還展出沙孟海、李伏雨、劉江、呂國璋、游三輝、姚連橋等著名書畫家的精品力作;梓桐藝術館與西泠印社、中國美術學院等知名機構聯手打造,是一個在浙江省都頗具影響力的書畫專業藝術館。

      “館內展廳每年會滾動展出書畫精品500幅,名家工作室每年吸引名家50人入駐,創作書畫精品300幅以上。”胡淑琴說,“梓桐鎮是淳安縣內唯一的杭州市級‘民間書畫之鄉’,但它也曾是淳安9個重點工業重鎮之一。”

      近年來,梓桐鎮實現轉型,從書畫、文創、攝影等領域入手,通過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按照“立足文化、跳出文化、繁榮市場”思路,堅持盤活閑置資源、向存量要空間,收儲并改造閑置建筑388處。同時,整合美麗鄉村建設等資金,扎實推進農村古建筑、古祠堂修繕和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恢復,打造形成了西湖蟻巢、梓溪雕塑、漢墨黃村、雅韻杜井、紅色程家源等一批特色文化村落。

      “鄉村振興,我們靠藝術。”胡淑琴說,“村里民間書畫文化氛圍濃厚,每年過年寫的春聯、常用農具上寫的年號姓名、新建房屋門楣和窗戶上的吉語等村民都很講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會舞文弄墨。”這些年來,杜井村充分利用現有基礎,以書畫聚集人氣,同時創新書畫節舉辦形式,將其打造成為橫跨全年的節日慶典,提升游客到鎮頻次。同時,鼓勵鎮民宿、旅館開展提升改造,引導杜井村農戶改造閑置房屋,融入書畫、攝影等元素,繼續深化書畫、攝影主題村落。此外,結合寫生基地和攝影基地的建設,打造“網紅”打卡點,拉長旅游線路;聘請專業團隊對農事體驗、書畫觀光、寫生攝影等項目進行專業化設計,打造一條具有杜井特色的吃、住、游一體旅游線路。

      記者發現,杜井村四面環山,一灣清澈的溪水繞村而過。村頭梓桐溪飛瀑懸掛,景色怡人;村腳千年古樟、百年古橋相互映襯,橋下魚游淺底、鴨戲水面,靈動溫馨;沿溪修建了步行綠道,徽派涼亭、街景小品、前山灣登山公園,極具休閑、養生、寫生價值;村內因地制宜,借用梓桐書畫文化特色,完善美麗庭院建設、大學生寫生拐點,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村里組建的竹馬隊、書法隊等10支文化活動隊伍,豐富著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2019年,杜井村以創建首批浙江省美育村(社區)為契機,成功引進淳安千島湖梓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千島湖德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運營,并借助企業力量招引全國知名書畫家張大千再傳弟子游三輝、“牡丹仙子”姚連橋等20余名專業書畫人才簽約梓桐,開設名家講堂,定期向外授課,吸引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28所高校落戶梓桐寫生實踐。

      與此同時,當地還聘請了寧波大學中國鄉建與國際藝術交流研究中心嚴淵博士為杜井村的美育指導員,開展大學生寫生活動、承接國家級藝術項目、啟動藝術生態新農民培育營項目,定期開展農民培育營教學活動,積極培育農民繪畫人才。2020年1月“我們的日子”梓桐新農人畫展在上海開展,現場農民的作品以7500元高價拍賣成功,讓村民切實體會到藝術變現的喜悅;2020年5月發起“江南文化名鎮聯盟”,豐富農產品藝術附加值,打造文創“網紅”農產品,梓桐鎮團委、婦聯幫助指導,鼓勵村民利用互聯網開設直播銷售農民畫,提高農民收益;與浙江美術館、杭州國畫院等專業機構合作,成功舉辦了“浙江風采 決勝全面小康”全省美術作品展、“巾幗心向黨,獻禮母親節”浙江最美女藝術家作品巡展、浙江省大花園項目“詩路花園”江南秘境畫展等數十場大型畫展活動。杜井村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書畫文化節,接待中小學生寫生、研學4.5萬人次。

      山東: “非遺+電商”為鄉村振興打開思路

      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文/圖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山東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遍布城鄉村莊、聯系千家萬戶的優勢,出臺一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政策、拓展一批鄉村非遺新業態、帶動形成一批鄉村非遺龍頭品牌。當下,借力數字經濟、網絡電商等新發展手段,“非遺+”正帶動國貨國潮興起來、鄉村文旅消費旺起來。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傳統鄉村。《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發布了一組數據:過去一年,有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業帶在淘寶天貓年成交過億元;和兩年前相比,開通淘寶直播的非遺店鋪數量增長了115%;超過67%的非遺淘寶店主在店鋪經營中找到了傳承人。可見,數字化的加持直接拉近了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對于廣大鄉村來說,既激發了傳承人群傳承技藝、融入市場的積極性,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內生動力。

      在新趨勢引領下,山東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優勢資源,通過舉辦山東非遺購物節、視頻直播家鄉年等活動,引導非遺“觸電”探索、走進大眾生活。從2020年至今,山東非遺購物節已舉辦兩屆,均通過山東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發放惠民消費券補貼,以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讓消費者和商家切實獲益。比如,2021年山東非遺購物節的線上環節就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與阿里巴巴、京東、聚匠網等電商平臺合力打造,在淘寶網開設“山東非遺購物節”專場,集中推介小磨香油、王村醋等28家具有山東特色的優質非遺店鋪,在京東非遺購物節亦開設“好客山東”專場。瞄準春節消費市場,2022年1月,山東啟動了“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截至2月8日,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非遺里的山東年味”話題下,山東各地非遺保護機構、非遺傳承人等上傳的視頻播放量達4億余次,各類主體還開展了帶貨銷售、技藝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直播活動。濟南市萊蕪區陳樓村是遠近聞名的糖瓜專業村,從10多年前“陳樓糖瓜”賣不上價錢到如今成為“網紅”產品,電商平臺的作用功不可沒。據介紹,今年春節期間,“陳樓糖瓜”相關產品銷售額達700萬元。目前,全國有38家電商經銷此產品,其產量也由原來每年105萬噸提升到現今350萬噸。“今年我們參加‘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后,有20多個‘網紅’來村里拍攝糖瓜制作技藝,帶動了糖瓜銷量的上漲,也給村子里聚集了人氣。最重要的是,村民們更加相信可以通過這門手藝增收致富。”陳樓糖瓜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佃起說。

      依托電商銷售渠道,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農文旅產品得以輸出到外地、不再處于“被遺忘的角落”,與此同時,山東各地還培育孵化了一批淘寶村、淘寶鎮,形成了非遺關聯產業的規模化效應,從而帶動了鄉村產業模式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山東濱州市博興縣錦秋街道灣頭村的發展變化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灣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安之慶介紹,灣頭村是全國首批“淘寶村”,該村一直把“非遺(草柳編)+電商”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目前,村內有草柳編工藝品企業50多家、電子商務直接從業人員2000多人,同步設有26家快遞公司和5家物流公司網點,還催生了紙箱生產、實木加工等配套產業,拓展了產業結構,拉長了產業鏈條。“為適合電商銷售特點,我們不斷滿足年輕群體追求新穎、個性的消費需求,制作了一批草柳編裝飾畫、擺件等衍生品。”該村手藝人王貴芝說,這些小巧思、新設計,既為非遺注入了新時代印記,又獲得消費者廣泛認可。據悉,博興縣依托草柳編、老粗布2個項目建立電商產業園,采用“培訓班+基地+電子商務”模式運行,實現年在線銷售額逾5億元。

      另外,山東還通過深化“非遺在社區”試點、打造鄉村旅游新模式等,挖潛消費需求,提升智慧化服務水平。比如,青島市通過實施“優農”項目,推動青島農品進社區,在數百家線下社區超市設非遺專區,陳列流亭豬蹄、即墨老酒等非遺產品,同時,還入駐社區團購平臺,實現非遺產品線上下單、團購預售,并借助平臺大數據分析以銷定產,進行精細化產品運營。此舉既打造了鄉村(社區)非遺新業態,又通過多方聯動賦能,為促進消費提質、產業升級提供了有效經驗。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