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黑山嶺綠松石礦業遺址:折射早期邊疆與內地的密切關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2-22





      2014年,一條消息受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關注:20世紀80年代,新疆地質工作者曾在新疆哈密市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交界處發現了古代綠松石礦遺跡。一場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由此開始,考古隊員迅速趕赴線索提到的戈壁灘。偌大的戈壁灘上沒有參照物,加之天氣突變,第一次尋找以失敗告終。重整旗鼓后,他們再次踏入荒漠戈壁。最終,在黑山嶺散落一地的采礦石器和大大小小的礦坑中,他們發現了綠松石。而眼前古代采礦工人生活的遺跡,露出了這處大型綠松石礦的冰山一角。


      “我國幾乎所有的考古學文化中都有綠松石文物”


      “中國的中原地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綠松石的地區,早在8600年至9000年前的賈湖一期開始,綠松石就出現于中原大地,直到新石器時代末期,無論是中原還是草原邊疆,我國幾乎所有的考古學文化中都有綠松石文物,都將綠松石作為身份、地位、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我國綠松石礦主要分布在秦嶺、祁連山、天山一帶,將礦區連接起來,正好與古代西北絲綢之路中國段線路重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技術系副主任先怡衡講述了他們5年多以來在新疆對綠松石礦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發現。


      “最終確定由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對這處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我們在黑山嶺綠松石采礦遺址發現了綠松石礦脈和古代采礦工具,根據這處遺址的范圍、遺跡數量以及出土文物,認為這里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代綠松石采礦遺址,也是目前新疆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代采礦遺址。根據整個遺址所處的位置、結構布局、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測定,黑山嶺綠松石礦業遺址最早采礦在公元前兩千紀中期。也就是說,它最初開采的時間在距今3000多年前,繁榮發展在春秋時期。”先怡衡說道。


      在黑山嶺綠松石礦業遺址里,考古隊員們發現了眾多的綠松石礦石和半成品,綠松石顏色分為藍色、綠色和雜色,塊體大小不一,伴生玉髓料,今年還發現有青玉料。這說明黑山嶺地區是一處多種寶玉石產礦區。


      “黑山嶺礦業遺址大規模的開采量,必然產出大量的礦料,為了追尋這些礦料的去向,就必須建立基本涵蓋我國主要綠松石產地的產地區分數據庫,我們借助地球化學方法基本尋找到黑山嶺綠松石的產地指紋特征。同時初步建立的我國首個綠松石產地判別模型,將新疆地區的綠松石產區特征成功地和中原礦區區分開來,借此初步找到了追尋新疆古代綠松石的流向。”先怡衡說。


      新疆早期寶玉石采礦技術的源頭與東方關系密切


      “我們是從2016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的,5年來,特別是這兩年的系統調查,我們在黑山嶺發現北中南三條東西走向的綠松石礦脈帶。這些礦脈帶均存在古代礦坑里,數量多達113處,分布范圍20平方千米,規模巨大。整個礦區分為采礦加工區、采礦區、選礦區、生活區等,各個區的功能比較完善。”說到考古發掘的成果,先怡衡的臉上綻露出笑容。


      標號為北礦帶K95號礦坑呈斜井狀,南北長12米,東西寬8米,淤積后深度還剩5米,周圍分布著大量的采礦石器。K15號礦坑位于南礦帶,長29米,東西向開挖,坑口分布大量礦渣和石器陶片。目前保存最好的是K16號礦坑,它整體依山而鑿,礦渣堆積成一個封閉的圓形結構里,存在平巷井和礦坑。最深的礦坑是K34號礦坑,最深處達12米,東西長90米。除此之外還有淺坑、石器集中的選礦點、溝槽和平巷井等遺跡,這些共同組成了礦區的采礦遺跡群。


      “K16號礦坑是整個礦區文化層堆積最厚的地區,也是遺跡遺物出土最豐富的礦坑。我們在此發現灰堆10余處,房址3處,遺物種類豐富。這里的區域堆積最厚處3.7米,最多可分為7層,這為研究該區域的人群、采礦技術變化以及區域環境變化提供了很好的地層依據。”先怡衡說。


      考古發掘成果豐富令人驚喜。散布在整個礦區礦坑周邊最多的是大量的采石器,形制多樣。在這片礦業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數座房址,有居址踩踏、半地穴房址等不同形制的居住遺址。有些房屋由石板和石頭組成墻體、斜坡式的門道以及灶組合而成。房屋內出土夾粗砂紅陶、薄胎加細砂彩陶等不同時期的生活用品。一些房屋內還發現了綠松石半成品珠子和細石器加工,說明當時這里不僅僅是一個采礦區,還有一定規模的綠松石加工能力。此外還發現類似古代采礦人員祭祀的場地,出土帶羊角符號的木雕。


      先怡衡說:“礦業遺址的陶器是很難保存下來的,全國范圍內的礦業遺址迄今也沒有幾件很完整的陶器出土。黑山嶺出土了數件形制完整的陶器,有水器亦有炊器,這類大型陶器大約高55厘米,紅陶加粗砂,雙腹耳,小平底,帶刻劃紋、倒三角紋、水波紋和附加堆紋,有些陶器內還殘留食物殘渣。還存在一種薄胎加細砂或泥質彩陶,連口耳,方格紋紅底黑彩,明顯異于前面所說的紅陶,二者存在清晰的疊壓關系,經推斷這兩種類型陶器分別與河西走廊的騸馬文化和四壩文化關系緊密。出土石器數量數千件,類型多樣。”


      初步研究成果顯示:黑山嶺綠松石不僅供周邊地區使用,還輻射東部,進入黃河流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這一結論也為研究新疆早期“西玉東輸”及“玉石之路”的形成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早期邊疆與內地的密切關系提供了證據。最主要的是,黑山嶺采礦人群無論是早期的四壩文化還是晚期的騸馬文化,均與遺址東部河西走廊關系密切,采礦技術與秦嶺河口綠松石采礦遺址、河西走廊采礦技術也頗為一致。如此看來,新疆早期寶玉石采礦技術的源頭應與東方關系密切。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