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工管窺:江南何以成為竹文化的歸宿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1-12





      天工管窺,“天工”是說江南的工藝造物,因為江南工藝造物巧奪天工、聞名遐邇。“管窺”,管就是竹管子,管中窺豹,通過竹刻來引領大家進入江南工藝造物美的世界。


      竹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


      中國是竹的故鄉,也是竹類品種最多的國家。從遠古時代開始,竹編、竹席等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竹箭、竹弓是人們戰斗中不可或缺的。漢代《說文解字》里面許多文字和竹子有關,包括生活用器、服飾、制度、文具、樂器、兵器、工具等,可以說是“罄竹難書”,這個成語正好也說明竹子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是君子的符號,是有氣節之人的符號,也是虛心好學者的符號。千載而下,竹化身作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它挺拔、堅韌、中空、有節、不凋,竹的自然特性與儒家正直、堅貞、謙慎的人格目標契合無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由此成為“君子”的符號而百世流芳。


      另外一方面,竹又以其淡泊脫俗之風度,與傳統文化中“自然”、“無為”的價值取向和諧共振,與美學境界中“高逸”、“絕俗”的品格追求若合符節,成為高人、隱士的象征,成為道家淡泊物質、自由精神這一中心思想的物化符號。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家合一的。竹亦不僅是儒家個體品格和道家山林哲學的表征,甚而化作佛家悟透空色之理的禪機。


      竹子,穿透了無垠的時間與空間,搖曳在中國人每一寸精神家園之上,成為我們共同體認的心印,可以在剎那間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成詩人和哲士。


      竹刻反映江南工藝之美


      竹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竹的瀟灑、清幽,和江南文化的意境完全契合,是江南美的一種代表。中國竹文化的美學內核萌生、成長于黃河流域,竹子變成江南文化象征的是從宋代開始。江南文人對竹子的詠歌是最多的,詩篇文章是最多的。墨竹畫更是從元代開始即成為江南文人畫家的專擅。再加上江南工匠的巧技,使竹工藝品的工藝性能、藝術水平達到一個最高的狀態。江南最終成為中國竹文化的歸宿之地。


      竹刻是中國竹文化的終極碩果,是此前整個竹文化所形成的優秀觀念和優秀工藝傳統的集合。竹刻藝術是中國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技法的全面性與豐富程度;二是藝術的成熟性與高雅程度;三是藝人的多樣性與精英程度;四是受眾的廣泛性與高端程度。


      竹刻成熟于晚明,當時產生了兩個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此后江浙皖等地竹刻流派眾多,留下大量作品傳世。傳統雕刻工藝中所有主要的手法均在竹刻藝術中達到極高水平。金石、書畫等文人藝術的養分,也多方面為竹刻藝術所吸收。


      竹刻之美特別能夠全面反映江南工藝的審美特征,秀美、細潤、潤澤,文雅、精工之極。和人巧相對應的就是天趣、自然,江南審美同樣也講究平淡、天真,這個對自然的重視就體現在我們江南人的造物工藝的審美追求,善于通過人為的手段把材料的天然之美發掘出來、放大出來,這是江南工藝很重要的特點。竹刻之美可以說是全面反映了江南工藝的人文特點,文質相兼、天人相輝。


      文化基因賦予竹刻美學品格


      南北朝時期是人文覺醒的時代,竹工藝品也開始進入知識階層的視野。宋人對竹工藝品獨特的材質美有著充分的注意,特別是竹根那宛然天成的自然之韻,特別地得到文人的偏愛。明人尚奇,金玉雖貴,有時而饜,竹根木癭,反耐久玩。于是,工藝美術品乃有了雅俗之分、清濁之別,竹刻成為工藝造物中的“清流”。


      利用竹子作為工藝材料的地區和民族眾多,但只有在中國,竹刻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成了獨具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品格,關鍵就是在我們的文化中一直以來用竹子來標識特定的精神品質,這個文化基因和審美基礎是中國以外其他的地方所不具備的。


      竹子是文人士大夫君子的象征,而竹刻的作者,人們也往往傳誦他具有君子的操行、品德,竹刻藝術品的服務對象或者說它的受眾主要也是文人士大夫,用來滿足知識階層的風雅生活所需。因此我們說,竹刻藝術的材料、作者、受眾三位一體,在形上層面和形下層面完全統一,這在藝術史上是非常少見的特殊現象。


      借一根小小的竹管,可窺見博大精深、燦爛豐富的江南工藝文化。竹文化是中國各種各樣物質文化中間非常具有“中國性”的一個,我們更可以借助竹文化來親近和了解江南文化乃至中國文化。


      (作者為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