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鼓聲聲傳四方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4-13





    1241696710151847276.jpg

      從小在龔家溝村長大,羅勇總忍不住在山溝溝間舞動安塞腰鼓,他身上的腰鼓,就是自己工廠制作的。

    11540612765426963612.jpg

      每一個親手制作的腰鼓,王永軍都會百倍呵護。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都會打腰鼓。”


      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安塞,古時有“塞北鎖鑰”之稱。這里民俗風情異彩紛呈,1996年被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在這里,幾乎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


      千百年來,震撼人心的鼓聲在這片黃土地上敲響,這個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技藝將黃土高原上鏗鏘有力的聲音傳到了全世界,將這片黃土地上人們的淳樸與勇敢詮釋得淋漓盡致。


      安塞腰鼓成為陜北民俗文化的“交流鼓”,更是陜北人民的“致富鼓”。那么傳統的安塞腰鼓手工制作技藝如何?傳承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傳


      ——26年·守護制鼓技藝


      春日里的安塞,到處一片生機盎然。


      在墩山主峰的墩峁之上,高達24米的“天下第一鼓”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像是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的日新月異。


      “傳統的腰鼓制作需要經過圓木砍方、鼓幫尺寸定型、解弧形板等13道工序,打個十來年絕對沒問題。”3月31日,在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腰鼓展館,制鼓師王永軍正忙著給山西一個花轎隊定制腰鼓。


      用古老的技藝制作腰鼓,王永軍整整堅持了26年。


      “鼓身的材料大多是用楊木或柳木制作而成,重量輕、結實耐用、音質清脆洪亮。”王永軍介紹,安塞腰鼓是陜北腰鼓的一種,有男子腰鼓、女子腰鼓、老年腰鼓和少兒腰鼓之分,雖然各類腰鼓樣式大同小異,但其中蘊藏的“奧妙”只有制鼓師傅才懂。


      秦時,安塞作為邊防地區,布有重兵。守邊將士將腰鼓用來傳遞信息、擂鼓助威、慶賀勝利。當下,每當鼓槌落下,頭系羊肚子手巾、腰扎紅腰帶的陜北漢子和婆姨,便在鼓聲中縱情跳躍。


      多年來,王永軍已經帶著自己制作的鼓走遍了大江南北,在他心里,安塞腰鼓承載的是上千年的文化,傳統的制作技藝更是不該被遺忘。王永軍笑著說:“這門手藝我準備往老做呢。”


      “咚、咚、咚……”談話間,王永軍熟練地刮著旱(黃)牛皮上的雜牛毛,然后反復用鼓槌敲擊蒙好的牛皮,根據聲音的不同,不停調整牛皮拉伸的強度。他解釋說:“敲打的過程就是校音的過程,腰鼓必須發出雄渾有力的聲音才行。”


      手制腰鼓,每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尤其是定型這一步。


      “要讓十余塊有弧度的木板完美地拼接在一起,不能有縫隙,這個步驟決定了這個鼓能不能行。”因此,王永軍特意創新了矯形鐵圈、彎尺等制鼓工具,“手工制鼓是個細活兒,要沉下心不能著急。”


      距離展館不遠處,就是王永軍的家。


      環視王永軍家的小院,到處掉落著制鼓需要的牛皮和柳木片,墻角堆放著一捆捆鼓框,其中一間小屋還寫著“安塞腰鼓加工廠”的字樣。王永軍撓撓頭笑著說:“在這里能完成所有的制鼓過程。”


      白鼓、喇叭鼓、小戰鼓、堂鼓、撥浪鼓……王永軍家里收藏著不少百年以上的樂器和私人定制的鼓,仿佛一個“博物館”。


      “我們在腰鼓上畫上農民畫,游客們很喜歡。”王永軍有些靦腆地告訴記者,他制作的鼓已經銷往全國各地,有的還漂洋過海出了國。


      腰鼓是安塞一個亮麗的文化符號,享譽中外,但能熟練掌握這項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匠人卻寥寥無幾。幾十年如一日的制作腰鼓,王永軍對腰鼓市場現狀非常痛心:“現在市面上很多腰鼓做工粗糙、成本低,噴上‘安塞腰鼓’的字樣就拿出來賣了。”


      近年來,安塞不斷加大對民間藝術傳承保護的力度,王永軍所在的馮家營村腰鼓文化源遠流長,腰鼓人才資源豐富,2018年被打造成“千人腰鼓”文化村后,這個古老的腰鼓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2020年入選首批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以前制鼓時沒有制鼓設備,一個人拉牛皮另一個人就釘釘子,每次拉牛皮的人總累得滿頭大汗,鼓皮還總是拉不緊,發不出洪亮的聲音。”回想起以前制鼓的日子,王永軍不由得一笑,“旱牛皮味道很大,很多人受不了,咱制作腰鼓就是個情懷。”


      說著,王永軍與正在幫他釘釘子的妻子相視一笑。


      安塞腰鼓是真正根植于黃土地的藝術,傳承好腰鼓制作工藝,不僅能起到保護傳統文化的作用,更能增強民族自信。


      “我還要多做些工具提高我的制鼓效率,要把制鼓這門技藝好好傳承下去。說起來,我吹嗩吶也是一把好手呢。”說罷,王永軍隨地而站吹起了嗩吶,旁邊的妻子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承


      ——26歲·講好腰鼓故事


      安塞區高橋鎮龔家溝,山上的梨花開得正好。


      一大清早,70歲的常子珍便趕來給前一天未完工的腰鼓釘釘子,一旁70歲的老伴馮電貴正小心翼翼割多余的牛皮。


      瞥一眼老伴,麻利的常子珍用胳膊肘碰碰手腳不便利的老伴:“割的時候要小心,別割彎了。”看到老伴點點頭,她微微一笑。


      院落里擺放著近百個紅彤彤的腰鼓,涼水里浸泡著制作腰鼓需要的水牛皮,這里是羅勇的家,也是他建立的腰鼓手工制作社區工廠。


      “之前每次出去打腰鼓,總有人問我腰鼓是哪里制作的,我只能沉默。”羅勇告訴記者,雖然安塞腰鼓遠近聞名,但由于制鼓技藝繁瑣,安塞并沒有大規模制作腰鼓的企業,他希望安塞腰鼓就是由安塞人自己制作。


      安塞腰鼓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挑戰者、全國青聯委員、陜西省自強好青年、延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延安市創新創業模范……從9歲起便開始學腰鼓的羅勇今年26歲,身上已有不少“光環”。


      打腰鼓,打的是陜北人民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這片黃土地也孕育了羅勇的深情,不論走到哪里,他都記得鄉親們的好。多年來,這個陜北小伙從打腰鼓到教腰鼓再到制腰鼓,一直走在講述安塞腰鼓故事、尋訪制鼓技藝的道路上。


      “村里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年紀大了種不了莊稼,還有不少殘疾人和貧困群眾。”每當羅勇看到老人們坐在村頭發呆,從太陽出來坐到太陽落下,他心里就很難受。


      于是,這個有些“成績”的陜北小伙獨自走上了尋訪制鼓技藝的道路。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制作過程復雜繁瑣,所需材料與工具也較多,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羅勇的尋訪技藝之路也并不順利。


      “剛開始學的時候并不利索。拿熱水泡水牛皮,結果鼓皮熟了用不成了,在鼓上畫線也總是歪歪扭扭……”羅勇四處求教拜師,先后走了30多個城市學習制鼓,回來后帶著村里人研究制鼓。


      起初,村里的老人不會制鼓,制作的大多數腰鼓是殘次品不能銷售,羅勇首次采購的50套材料全部浪費了,隨后又買了100套制鼓材料。他回憶說:“絕對不能放棄,多次嘗試后我們終于做出了自己的腰鼓。”


      掌握了腰鼓的制作技術后,2017年,羅勇在家鄉成立了陜之北安塞腰鼓制作基地,借此傳授腰鼓制作技術,也為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機會。


      “2019年4月,我在四川綿陽組織千人腰鼓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時,用的鼓就是我們社區工廠制作的。”羅勇驕傲地告訴記者,近年來村民通過腰鼓制作掌握了一項新的謀生技能,實現了在家門口零投資、生產無安全隱患、收入有保障。他們也終于能驕傲地告訴別人,他們打的腰鼓就是自己制作的。


      如今,父親是自己團隊里的腰鼓教練,母親幫忙管理村里的腰鼓制作隊,羅勇“全家總動員”,只為講好安塞腰鼓的故事。


      近年來,羅勇還陸續在延安魯藝舊址、清涼山等景區開設了陜之北安塞腰鼓制作基地,游客不僅可以現場觀看安塞腰鼓表演,還可以現場體驗制作安塞腰鼓、學打安塞腰鼓、表演安塞腰鼓。


      “希望來延安的游客在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紅色文化,關注安塞腰鼓,了解安塞腰鼓。”羅勇告訴記者,希望自己能通過實際行動把安塞腰鼓的文化不斷弘揚和傳承下去。


      “安塞腰鼓制作技藝是安塞腰鼓藝術發展和演變的主要載體。沒有腰鼓制作技藝,腰鼓藝術就無法發展。”安塞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暉告訴記者,安塞腰鼓制作技藝對研究安塞腰鼓藝術的藝術形態和對中國傳統制作技藝研究非常重要,體現了勞動人民杰出的文化創造力,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夕陽西下,羅勇頭系羊肚子手巾,身穿羊皮坎肩,腰扎紅腰帶,背著自己制作的腰鼓,在鼓聲中縱情跳躍。渾厚莊重、鏗鏘有力的鼓聲久久回蕩在龔家溝的山坳間,帶著羅勇的腰鼓夢繼續出發……



      轉自:陜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