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徐州香包是我家鄉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小我就喜歡跟隨祖母、母親學著繡香包,有時還會做些香包和家人去廟會、集市上售賣,總是特別受歡迎。
在我們住的馬莊村附近,曾經有個煤礦,近年來關停改造,建成了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園區希望建設一批傳統手工藝工作室,2012年10月1日,我受邀正式入駐,有了自己的店面。沒過多久,公園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也紅火起來。
紅火的不止我一家。煤礦關停后,環境越變越好,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村民們的“生財之道”更多了。我們的香包制作也成了帶動老百姓創業致富的新門道。在家制作香包就能有收入,工作時間很靈活,一個月能賺3000多塊錢,這對一些家庭主婦來說是很好的創收方式。我常常到村委會教大家制作香包,以培訓班的形式帶動村民們動起手來。徐州市組織的扶貧培訓班也邀請我傳授香包技藝,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
我們還和一些高校合作,讓大學生們通過社會實踐接觸香包技藝。現在,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每年有上萬人次來我們工作室參觀學習。孩子們不僅親身體驗了香包制作的樂趣,更對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了解。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潘安湖街道馬莊村,走進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拿起我制作的中藥香包,自己花錢買下一個,笑著說:“我也要捧捧場。”這讓我開心極了,也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巨大動力。
年輕時,我從沒想到,居然可以靠做香包建立一個工作室,不僅自己獲得穩定收入,還能帶著這么多人傳承傳統文化、共同勞動致富。現在,我雖然八十多歲了,可還是干勁十足。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趕制了300個“防疫香包”和300個“針棒香包”捐贈給一線醫務工作者,為抵抗疫情貢獻了一份力量。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最近,我特意做了一個“我愛我的中國”中草藥大香包,表達我對黨和國家的愛,以及對日子越過越幸福的期盼。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