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保護發展進入新時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8-18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涵蓋健全保護傳承體系、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加大傳播普及力度等方面內容,一系列戰略性、創新性舉措的提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10多年來的不斷探索實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系統性保護的新階段。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把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現實需要,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建立重點實驗室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在今天的社會現實條件下,與以往歷史階段相比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際功能、社會意義,以及呈現方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歷史的衍進,某些項目的生活實用功能可能有所減弱。但這并不意味它在今天會喪失對我們的價值和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這樣談到。
        《意見》在“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一節關于“完善理論研究體系”方面明確,統籌整合資源,加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研究力量,建設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問題等,建立多學科研究平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實驗室建設。今年5月份,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也強調,統籌研究力量,建立非遺專家資源庫,建設非遺研究基地和非遺重點實驗室。

      截止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發布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其中涉及中餐非遺技藝傳承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閩臺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智能處理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絲綢文化傳承與產品設計數字化技術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

      如設立在浙江理工大學的絲綢文化傳承與產品設計數字化技術文化部重點實驗室,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傳統絲綢產品的紋樣、織造、染色等工藝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從而織造出所需要的創新絲綢產品。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的同時,重點實驗室建設正從人才、基礎研究、產業規劃化等多方面為非遺發展賦能。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蘭靜表示,建設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實驗室建設,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

      走進老字號

      讓非遺永葆一顆“年輕”的心


      當前,國潮消費備受年輕人推崇。2019年,某電商平臺發布的《非遺老字號成長報告》顯示,在非遺老字號消費方面,80后群體成為絕對“中堅力量”,占比近四成;90后群體緊隨其后,占比超三成。同時,90后群體正在以一年五成的增幅迅速追趕80后。

      《意見》中強調,將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號名錄,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依法取得醫師資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字號入選非遺名錄,和老字號有關聯的傳統技藝、傳統產品和代表性傳承人開始得到更多的重視。事實上,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品牌文化,同樣也是一種重要的營銷手段。將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號名錄,既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儲備了資源,又能夠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和社會氛圍。

      商務部2018年印發的《中華老字號認定管理辦法》明確提出,申請中華老字號認定的企業需要以下條件:擁有代表性注冊商標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企業文化,具有良好信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和贊譽,經營狀況良好,且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由此可見,將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號名錄,也將推動非遺創新發展走向更加規范化、品牌化、專業化的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非遺老字號要想更好地延續“血脈”,持續煥發生機,同樣也需要有顆年輕的心,在產品包裝、設計和宣傳上講好非遺文化故事,以適應不同年齡段消費群體。

      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

      引領旅游消費新國潮

      相關統計表明,目前,中央預算內投資已安排經費約14億元,支持各地建設了19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部分地區還存在著建設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設施類型和功能比較單一、社會資金參與不夠等問題。

      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離不開對非遺的合理利用。《意見》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一節關于“促進合理利用”方面專門強調,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某種程度上,這與《意見》在“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一節中所強調的“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相互呼應。無論是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村鎮、街區還是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包括通過發展非遺實現鄉村振興等舉措,都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如今,非遺+旅游早已成為一種深度旅游的常態,不斷引領旅游消費新國潮。如黔東南州丹寨小鎮自2017年來,通過聚焦非遺發展,帶動了當地農家樂、住宿、餐飲、民族手工、農產品、鄉村旅游等20個大行業和50個子行業發展,不斷延展非遺產業鏈,從一片荒地起步生機勃發,并成為“社會扶貧范本”。縱觀全國,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以帶給更多人好看又好玩的非遺新體驗,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不容忽視的是,非遺文化在實現景區化開發與打造的過程中,也要避免業態同質化。否則,名義上保護了非遺技藝,實則也容易造成對非遺資源的浪費。

      服務民生

      建立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


      今年6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和擴展項目名錄共140項。原國家級貧困縣的103個項目,以及一批服務民生、惠及百姓的非遺項目均名列其中。
        從螺螄粉到沙縣小吃,再到湘西苗繡、海倫剪紙、奉節木雕、壩漆制作技藝、佤族織錦、漢中藤編技藝、維吾爾族銅器制作技藝等等,這些技藝孕育在基層、扎根于群眾,在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后,可見度將進一步提升,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也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完善政策法規方面,意見提出,研究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制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這意味著,今后將鼓勵地方先行先試,探索惠益共享的基本原則、范圍、補償主體和客體、標準和保障措施等,讓非遺所在地居民更好地享受到非遺創新發展的紅利。

      “非遺源自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人民是非遺的持有者、傳承者和受益者。非遺保護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護成果惠益人民的工作導向。”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在今年6月份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這樣談到。

      在蘭靜看來,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意見》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實踐創新點。相信這些新的保護理念和創新實踐點未來將賦予非遺以更先進、更廣闊的產業觀、學術觀、文化觀,助力其在新時代實現更好的發展。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