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高 爽    時間:2021-08-27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

      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就此發表的講話中,有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尊重非遺基本內涵,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動非遺活態保護、活態傳承。要努力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切實發揮好非遺在促進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如何讓非遺“活態傳承”,融入現代生活,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想到了我遇到過的一些事例,或許可以給我們的相關部門提供一些參考。

      大概是20年前,我在天津欣賞過一次昆曲演出。演出是在一個很小的茶樓里,演的是《牡丹亭》里的“游園”“驚夢”片斷,演員只有三人,“杜麗娘”和“春香”在唱,邊上有演員用曲笛伴奏。屋子很小,只能坐十幾個觀眾,演員不用麥克風,聲音柔柔細細的,笛聲也不很響亮。每個觀眾都屏住呼吸,生怕驚醒了這一場春夢。這是我第一次聽昆曲,美到驚艷。

      當時在想,昆曲美則美矣,但可能不適合大劇場演出吧?昆曲在今天有多少人能欣賞呢?少有觀眾,又該如何傳承呢?但多年過去,事情并未向我擔心的方向發展,反而因為國家對非遺的重視以及藝術工作者的努力,昆曲得到更多人欣賞了。特別是在互聯網上,昆曲藝術家和愛好者找到了彼此。

      在互聯網上找到目標受眾的不只昆曲。我關注了幾名博主,都是戲曲專業的。有一名博主,專門發京劇臉譜的視頻,每一段視頻都很短,三兩分鐘,他一邊給徒弟化裝,一邊講所繪臉譜與角色的關系,好看又好玩,點擊率非常高。還有像王佩瑜這樣致力于普及和傳播京劇文化的藝術家,也都擁有很多年輕的擁躉。活態傳承的成功案例是我在盤錦看到的,當地一些人士整理了遼河口漁家菜的譜系,成功申報了省級非遺項目,田莊臺小吃也有多種列入省市級非遺名錄——非遺活在了餐桌上。而在民宿里、在露天廣場上展示的傳統編葦工藝、古法造船工藝,不僅成為游客觀賞、體驗項目,也變成了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所謂活態傳承,在這里就是很具體的煙火氣。

      還有一個例子是滿繡。在作家佟麗霞的新作《繡春風》中,滿繡和旗袍不僅成了時尚的服裝,而且成為全省多個鄉村的致富項目,培養出了眾多鄉間繡娘。撫順的一位朋友還給我推薦了當地的一個項目,一群年輕的90后把滿繡和旗袍做成了手伴,并立志要打造出品牌。

      還有喀左東蒙民間故事這個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發掘整理和保護,歷經了當地幾代文化工作者40余年的接力努力。

      總結起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空間巨大,來自于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非遺工作者的努力,年輕人的眼光和創新意識,現代網絡技術的加持,還有我們每一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天然的親近。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