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湖南考察時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湖南“十四五”規劃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文旅大省,湖南在推動湖湘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尤其在深入挖掘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價值、夯實其發展基礎、做好其創新傳播上,還存在短板和不足。為此,應進一步開發湖南特色文旅資源,大力發展湖南民族民間舞蹈,充分發揮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作用。
挖掘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價值。舞蹈是人類生活和勞動的產物,各民族由于所處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不盡相同,創造的舞蹈也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烙印。湖南民族民間舞蹈包含各族舞種近400個,其中擺手舞、茅古斯舞、鼓舞、龍舞、地花鼓等11個舞種被列入國家文化遺產項目。比如婁底有儺獅舞、地龍舞、草龍舞等民間舞蹈,經典作品《梅山儺戲》《舞春牛》《手獅舞》等廣受歡迎。與此同時,湖南還缺乏《印象劉三姐》《希夷之大理——望夫云》類“招牌”舞蹈項目。為此,應從三方面著手,進一步發掘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的產業價值:一是重點打造一批以民族民間舞蹈為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比如南縣地花鼓、汝城香火龍、芷江孽龍、城步吊龍、桑植仗鼓舞等;二是大力發展龍舞等民族民間舞蹈種類,從遺存資源、產品資源、習俗資源、空間資源、語言資源、服飾資源、旅游周邊資源等要素入手,進行全方位開發;三是以產業集群方式實現民族民間舞蹈的拓展。衍生出包括歌舞演藝、休閑康養、餐飲、民宿、工藝品、節慶會展等在內的新型文化業態與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類型,有效促進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的有效對接。
夯實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發展基礎。當前,民族民間舞蹈發展普遍面臨傳承人群流失、傳播平臺缺失、扶持資金匱乏、編導創新不足、運營管理無長遠規劃、無序開發或過度開發等問題。為此,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主動作為,一是加大民族民間舞蹈的投入力度。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機遇,進一步明晰民族民間舞蹈發展定位,優化規劃、落實配套,強化政策、資金支持。二是夯實民族民間舞蹈的人才基礎。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歌舞文化、民間舞蹈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民族民間舞蹈專業人才和職業經理人、經紀人,組建鄉村民族民間歌舞演藝隊伍。三是強化民族民間舞蹈的群眾基礎。發展民族民間藝術團體,通過組建民間藝術聯合會、民間歌舞協會、民族民間舞蹈推廣中心室、老年大學歌舞興趣班、青少年培訓班等,推動民族民間舞蹈進社區(村)、進校園、進課堂,使民族民間歌舞得到更好普及和傳承。
做好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的創新傳播。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的“破圈”,需要進一步更新表現手段和傳播方式。比如最近火遍全國的歌舞劇《大地頌歌》,就將湖南民族民間舞蹈融入到豐收采摘、開墾山川的“扶貧史記”中,引發廣泛好評。提升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播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實現民族民間舞蹈與聲、光、電舞臺效果的有機融合。借力文化科技重塑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在視覺、觸覺、聽覺、感覺等方面的表現力,合理吸收現代舞蹈藝術要素,提高年輕群體的觀賞興趣和學習興趣。二是搭建好湖南民族民間舞蹈的全新賽道。借力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拓展民族民間舞蹈傳播路徑,借助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平臺帶動門票、周邊產品的精準營銷。三是培育一批專注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項目、競爭優勢明顯的重點文旅企業。在民族民間舞蹈節目編排、創意策劃、項目包裝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在歷史與現實、鄉村與城市、國內與國際三個維度中重新定位民族民間舞蹈的坐標;四是依托高校及媒體,組建湖南民族民間舞蹈國際傳播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文旅項目招商引資平臺,推動民族民間舞蹈“走出去”。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轉自:湖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