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實現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果發布會8日在山西太原舉行。目前,太原已投入社會資金1000余萬元用于認養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
此前,為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和博物館事業發展,太原出臺《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劉玉偉介紹,目前,太原各級各類備案博物館共33座,其中國有博物館20座,非國有博物館13座。在多項制度強有力的支持下,今年太原陸續有20處博物館初步具備備案條件,正在積極推進備案工作。同時,正在培育13處非國有博物館,使其逐步具備備案條件,今年太原博物館數量有望增至約70座。
為落實好該《條例》,當地配套頒布《太原市非國有和行業博物館市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冀曉峰坦言,《辦法》的出臺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參與熱情,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用少量資金撬動大量社會資金投入博物館建設,改變單一的政府投資渠道,全社會共同參與,全面推進太原博物館事業發展。
劉玉偉提到,近年來,文物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社會各界參與到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熱情越來越高。太原還出臺《太原市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認養政策實施細則》,對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太原目前擁有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3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32處。
“認養方通過對文物古建進行保護修繕、日常養護、考古發掘或者合理利用等多種方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劉玉偉說,這樣既拓展了文物保護修繕和利用的途徑和方式,又為文物工作打開另一扇窗口,彌補政府力量的不足。
截至2020年,太原共簽約認養9處,包括尖草坪區趙家山天王廟、迎澤區福民巷5號和7號民居等。今年出臺上述政策后已促成4處文物簽約認養。此外另有3處文物建筑已初步達成認養意向,正在積極協商推進中。到今年年底,太原有望完成文物認養共16處。
劉玉偉表示,近年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已成為太原文物事業的“新潮流”。法規和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規范和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傳承歷史文脈,在文物保護利用中堅定文化自信。 (楊佩佩 胡健)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