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今年的月餅新花樣層出不窮。蘇州稻香村聯合妙可藍多共同發布了奶酪月餅系列新品。百年老字號與新潮年輕品牌在中式與西式、傳統與現代等維度上碰撞與融合,引領消費新國潮。
一枚月餅,是蘇州稻香村順應國潮風,跨界合作的一個縮影。《2021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指出,新國風運動愈演愈烈,推動各個區域的特色文化進一步綻放,形成了更加豐富的國風表達,從“在地化”到“時尚化”再到“IP化”,新文創與新國風的消費正在發生新的演變。
在地化:江蘇坐擁豐富的非遺資源
何為“在地國風”?商業趨勢觀察家、知萌咨詢機構CEO肖明超表示,“在地國風”就是指通過挖掘每個地域的文化元素,將其打造為時尚和潮流消費。年輕一代越來越認同屬于他們時代的“圈層文化”和“在地文化”,欣賞和發現自己的家鄉、居住的地方、旅游的城市的“文化之美”,催生了“在地國風”時代。
地方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正是“在地國風”最直觀的體現。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前后一周,“非遺文化旅游節”““非遺購物節”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江蘇省“非遺購物節”啟動儀式及展示展演展銷活動開展以來,3天共接待游客16萬余人次,參展項目現場銷售190余萬元。
江蘇是“非遺大省”,坐擁豐富的非遺資源。根據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方網站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江蘇擁有非遺項目3010條,其中“昆曲”“古琴”“南京云錦織造”等十項更是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共有4046位非遺傳承人登記在冊,其中有178位非遺傳承人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
時尚化:地方元素重塑國風時尚
寸錦寸金的云錦漢服,精巧別致的手工絨花……這些隱藏在地方文化中的歷史傳承和技藝,隨著本土設計的崛起正在不斷煥新,也推動著“在地國風”的發展。淘寶數據顯示,近年來,本土設計品牌的商品銷量上漲了245%,這些本土設計力量正在用新的地方元素重塑國風時尚。
《延禧攻略》《玉樓春》等熱播劇中的多款絨花出自南京絨花品牌梧翊凰。“絨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諧音‘榮華’,始于秦朝,流行于唐代宮廷。”南京梧翊凰絨花合伙人濮晨告訴記者,為了傳播和推廣絨花,團隊成員花了不少心思,如絨花耳飾既不能沾水,又容易損壞,點“絨”成“翠”的仿點翠首飾使用金屬托,就沒那么“嬌貴”。
同時,絨花這一技藝吸引到了國風中一個特殊的群體——“簪娘”。簪娘保留傳統絨花制作技藝的同時,將當下流行的“柿子”“蜜桃”“玉兔”等元素融入到圖樣中,用以搭配漢服,同時也作為商品出售,進一步將絨花“送入”消費市場。
飛針走線繡出詩意江南,經緯之間是兩千年的悠悠歲月。在今年淘寶造物節現場,一款代表蘇繡文化的雙面三異繡腕表《山水云間》驚艷亮相。
“三異分別是前后的圖案不一、針法不同、色彩運用不同。表盤上的圖案是雙面的,但前面是綠藍色系,后面是紅綠色系,符合現在消費者對精致和品質的追求。”姚繡yaosilk工作人員小陳說,“非遺不一定是很古老、很傳統的,我們也可以把它做得很新、很潮流。”
IP化:讓文化和文物“活”起來
從“閑養山鎮”到“逍遙仙鎮”,東方鹽湖城與茅山本地文化相結合,一步步成為國風新IP。在東方鹽湖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靜看來,年輕游客并不滿足于單一的景點“打卡式”旅游,如何通過傳統文化賦能游客體驗、景區活動,讓傳統文化在游客體驗過程中“活”起來,是引領景區不斷思考的方向。
事實上,國風紅利正當時,各地都在爭相挖掘本土文化,打造國風IP。2021年,河南的唐文化IP徹底走紅。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再到《龍門金剛》,河南文旅多次“霸榜”、頻頻“出圈”。唐文化IP在河南走紅的模式帶來了多地的“覺醒”——通過現代藝術樣式重新進行演繹,讓文物“活”起來。
今年6月,在蘇州市吳中區吳文化博物館內,以館藏文物“雙鸞瑞獸紋銅鏡”為靈感創編的原創劇目《身臨其“鏡”》首演成功舉行。有別于傳統的舞臺,由演繹社成員“幻化”的兩只鸞鳥比翼齊飛,水袖柔婉,昆腔曼妙,重現千年前有情人相思重逢的情景。
吳文化博物館,能否成為下一個國風IP?該館館長陳曾路表示,未來的目標是將演繹社發展成為一個更獨立的機構,和博物館之間有分有合,既有季度大型演出,也有小型的日常演出。演出的場地,也不會局限于博物館,而是走出去,走進社區、校園等場所。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