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非遺”擦出耀眼“火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曹 錚 孫也達    時間:2021-09-17





      9月15日,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秦皇島分會場正式啟幕。山海關景區內,長城腳下見匠心、話古今、亮手藝、品美味、傳醫道等一系列活動精彩紛呈。藝術節期間,在世界遺產壯美長城的腳下,三百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亮相,長城像一條絲線串聯起沿線如珍珠般璀璨的民間藝術,并且通過展示、共享、交流,不斷擴大著中國民間文化的朋友圈。

      打通“長城+非遺”文旅融合路徑

      如何激活長城文化資源?如何讓非遺活在當下?國內各方都在做著探索和嘗試。作為傳承長城文化的藝術符號,非遺成為激發長城活力的動力源泉。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桲欏葉餅真遺憾。山海關桲欏葉餅是美食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心動不如行動,我在山海關等你。”9月15日晚,秦皇島市級非遺山海關桲欏葉餅展位工作人員張美紅,忙活完一天的工作后,打開手機App,發了一段抖音視頻,隨即引來了無數網友點贊。

      展示、互動,線上、線下,山海關古城四條大街上,一場充分挖掘長城沿線文化內涵,促進長城沿線文旅融合發展的品牌活動,讓長城與非遺擦出耀眼的“火花”。這些活動不僅生動呈現了長城文化,還打通了“長城+非遺”的文旅融合路徑,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空間和可能。

      長城腳下亮手藝——傳統工藝展示區,省級非遺項目無極剪紙技藝展位展出的一幅2.1米長的剪紙作品《雄關萬里圖》,是該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牛世民的一手“絕活”,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要讓非遺活在當下,首先得讓它走進大眾的視線,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品得到。”說起此次將展示與互動相結合的活動,不少參展的非遺傳承人紛紛點贊。

      這是一場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與碰撞。傳承人現場演示、觀眾親身參與體驗的方式,讓觀眾零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更彰顯出長城的文化價值和當代價值。

      創新傳播方式,用非遺講好中國故事

      蜿蜒兩萬公里的絲綢之路,是古代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延綿數千年的絲路歷史,是世界文明的輝煌詩篇。2018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幅繪制于明代中后期的絹本《絲路山水地圖》曾轟動一時。本屆藝術節上,一幅邢氏刺繡版《絲路山水地圖》同樣引發了游客的濃厚興趣。

      青山綠水、山川縱橫、氣勢恢宏,211個地理坐標,眾多古絲路上的重要城市……這幅長30多米、寬50厘米的刺繡作品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麥加城)的遼闊地域范圍。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在作品中都有清晰的標注。

      “2018年,我在電視節目里看到這幅《絲路山水地圖》的原貌后,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當時,省級非遺項目邢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邢蘭芳被“國寶”震撼了,萌生出用刺繡手法演繹這幅國寶級畫卷的想法。因為蠶絲線具有不褪色、不腐爛的特性,將它刺繡出來可以永葆“國寶”青春。于是,邢蘭芳歷時一年半,一針一線地繡完了這幅作品。能以非遺傳承歷史,傳播文化,記錄和講述中國故事,她既欣慰又自豪。

      用非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創新傳承傳播方式。年輕傳承人的“接力”,讓非遺在日常生活中活力四射。伴隨著新生力量的加入,非遺傳承也帶來新傳播。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土布只能做成床單、被褥之類的床上用品,但站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展位前,游客卻發現,土布同樣“高大上”,一樣能穿出“國際范兒”。

      “這次我們帶來最多的展品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土布服裝和包。”該非遺項目第四代傳承人仇莎是一位“90后”,她向記者介紹說,“原村”服裝系列將現代設計融入傳統工藝,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推出不同風格的服裝。在仇莎看來,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走進當代人的生活,做好傳承與傳播,必須與時代接軌。這就需要傳承人有好的設計、創意。如今,走時尚設計路線的原村土布產品不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熱銷,也開始熱銷海外,走上了國際舞臺。

      “長城+非遺”,遞向世界的“河北名片”

      文化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越來越多承載著中華文化基因的“河北名片”,不斷在世界各地“圈粉”,擴大著朋友圈,為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燕趙文化打開了新的大門。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幅長城剪紙作品也曾到國外進行過展出。”在牛世民心里,長城文化博大精深,長城承載著的文化意蘊悠遠深長。作為非遺傳承人,以傳統手工技藝向世界分享中華文明,不斷擴大非遺朋友圈,也是一種責任。

      牛世民至今還記得,2019年作為“石家莊‘一帶一路’行·走進俄羅斯”文化教育交流活動的代表,帶著無極剪紙走出國門所引發的海外中國文化熱潮。“每到一處,咱們的剪紙藝術都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烈追捧,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贊不絕口。當時在現場演示的時候,我心里特別自豪。”說起這段經歷,牛世民依舊激動不已。截至目前,無極剪紙的朋友圈已經擴大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國家,他的剪紙作品被越來越多的海外友人收藏。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里,展出了包括長城沿線15省市區的長城主題非遺項目60項,近百幅作品。其中,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技藝傳承人郭海博的《長城腳下美麗鄉村》,展現著獨具特色的太行山農家生活場景。“我一直在想,如何用自己的技藝讓世界聽到我們中國、我們河北的精彩故事。”為了擴大非遺朋友圈,郭海博經常參與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的女兒郭墨涵自然而然地接過了非遺傳承傳播的接力棒。在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任教的郭墨涵牽頭成立學生社團組織“非遺聯盟”,向留學生傳授非遺技藝,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