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傳統歷史文化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史博臻    時間:2021-11-01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如何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之間的關系,是許多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昨天舉行的世界城市日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就此建言獻策。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提出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汪科認為,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對營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魅力、吸引力、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對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也具有重大意義。

      他表示,做好新時代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首先應準確把握內涵,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同時,注重活化利用也十分關鍵,加強修復、修繕、更新利用,建立與文物建筑有區別的歷史建筑保護方法,貫徹新發展理念,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此外,注重政府、企業、個人等多主體的廣泛參與。“強化問責問效,對受到嚴重破壞的保護名錄可以采取列入瀕危、退出保護手段,對于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責、問責。”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蔡威介紹說,上海歷來十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實行了嚴格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制度,逐步建立起了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風貌道路和優秀歷史建筑3個層面,從“點、線、面”有機結合的保護體系。

      保護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上海正加強對歷史建筑、風貌街區、革命遺址、工業遺跡的保護利用,探索傳統歷史文化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推動更多“工業銹帶”變為“生活秀帶”“發展繡帶”,讓人們更好感受“里弄小巷石庫門、梧桐樹下小洋房”的獨特氣質。

      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看來,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許多人喜歡稱上海為“大上海”,上海之“大”不在于其面積和規模,而在于胸襟和格局。所以,上海需要打造更高人氣的文化交流舞臺,持續打響重大城市賽事品牌,引進更多首發、首演、首展、首游。同時,上海要打造最海派的城市空間,加強對歷史建筑、革命遺址、非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營造一批小而美的海派空間,讓設計感、市場流、文藝范能涌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讓游客和市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