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意非遺新時代,綠水青山展笑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蘇 銳    時間:2021-11-17





      北京時間11月8日17點07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公布評審結果,山東省濰坊市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我國第四個、山東省第一個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權文松第一時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指出作為手工藝和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地區,濰坊需要不斷吸收先進的創意經驗、文化成果與多元化文創人才和管理模式,通過文化的創造力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創意城市網絡發展宗旨與濰坊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的戰略舉措高度契合,成為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對于濰坊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賦能鄉村,培育非遺生命力

      初冬時節,走進濰坊高密市聶家莊,“90后”聶鵬正在自家工作室教鄉親們制作聶家莊泥塑老虎。

      聶鵬自幼跟父親學習泥塑制作技藝,從小耳濡目染,與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對3類泥塑幾十個品種得心應手。同時,他注重對泥塑項目進行創新,既保持了傳統根本,又增加了現代生活元素。在聶鵬帶領下,如今聶家莊及周邊地區從事泥塑學習制作的群眾有數十人,成為大家致富增收的好途徑。

      濰坊近年來發揮典型鄉鎮(街道)示范帶動作用,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與家庭作坊結合”的原則,積極探索“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模式,以“軟文化”啃“硬骨頭”,有效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升了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濰坊市文化和旅游系統以非遺傳承人作為牽頭人,形成相對集中的生產培訓和交流展示的空間,幫助本地有意愿的群眾學習掌握傳統工藝或相關技能,帶動就業增收。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利用現有的傳統工藝傳承所、企業廠房、手工作坊,吸納就業人群,進行培訓后加工生產非遺產品,帶動貧困群眾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濰坊還以非遺融入現代產業為突破口,實現傳統產業的再次發展。比如,當地以昌邑華裕絲綢公司為代表的絲綢企業,一方面大力采購現代化先進生產設備,另一方面通過對柳疃絲綢技藝的完整保護和留存,先后培養20多名傳承人。促進生產的同時開展技藝傳承,實現年產各類真絲綢300多萬米,產值 6500多萬元。非遺與產業的結合,為古老非遺技藝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元素,提供了新動力,實現了非遺保護發展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李義龍介紹,“十四五”時期,濰坊將進一步挖掘本地豐富的非遺資源,持續開展有針對性的傳統工藝技能培訓,結合全市非遺志愿服務者隊伍,讓廣大非遺傳承人成為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多方參與,打造非遺向心力

      創意城市網絡創立于2004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文化品牌之一,其目的是促進城市間的國際合作,鼓勵城市在“文化和發展”的全球戰略框架下,建立共同發展的伙伴關系。

      過去幾年,濰坊把非遺創意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不斷加大創意人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同時,當地著力打造手工藝與民間藝術產業鏈條,將濰坊建設成為世界手工藝創意新高地。

      走進濰坊市坊子區王家莊子村,寫有“中國風箏產業第一村”的牌樓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濰坊風箏制作基地,年制作風箏8000多萬只,產值超2億元。“濰坊風箏是先輩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只有不斷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才能走得更遠。”坊子區風箏產業協會秘書長王鐵源表示,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40多年來,王家莊子村濰坊風箏產業越做越紅火。如今,村里很多年輕人居家開起了網店,網絡銷售已成為濰坊風箏走出去的主要渠道。

      2019年,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單位聯合打造了一個集非遺展示、交流、保護、傳承、研學于一體的合作開放平臺——十笏園非遺空間,并結合項目招募創新性地聯合發起了“濰水非遺合伙人計劃”,濰坊風箏、濰坊核雕、諸城古琴等首批具有代表性和落地運行功能的重點非遺項目入駐了非遺空間。該模式是由政府牽線,在非遺發展過程中引入適度的市場機制,促使其優勝劣汰,以壓力激發活力,并借助此種方式為非遺生存尋求新的路徑,在保護性原則的大前提下,吸引資源投入、推動其活態傳承。

      權文松說,濰坊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眾多的傳統工藝項目,但部分傳承人受文化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限制,傳統工藝在工藝創新、題材創新、文化創意和適應時代需求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后期,濰坊將聚焦保護,站在堅守文化理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角度,重點以數字化方式保存和再現非遺技藝。

      多樣探索,非遺更具親和力

      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北部沿海地區緊靠黃河入海口,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東夷文化的核心區,是齊文化的發祥地,素有“道承齊魯、襟連海岱”的美譽。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源自于2010年創建的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范圍為濰坊市全境,是齊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帶,具有海岱之間半島性復合型文化的鮮明特征,是歷史悠久、傳承至今的中華區域文化類型。

      為實現活態傳承,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尤為注重做好“非遺+”文章。

      比如“非遺+景區”打造文旅融合新熱點。當地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青州古城進行非遺展演,每年投入120萬元,全年演出700場次以上,吸引游客超過800萬人次,每年帶動經濟效益達15億元。

      非遺項目傳承如何突破傳統師徒制的口傳心授,以便擴大傳承人群?濰坊市近年來也進行了探索。當地通過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探索形成了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

      比如濰坊聾啞學校,近年來探索開展非遺職業教育。一方面,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定期開設非遺專業課;另一方面,與社會企業、創意園區合作建立創業孵化平臺,提供實踐機會。幾年時間里,已有數十名畢業生走上社會后靠非遺技藝找到了工作。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劉紹芹認為,非遺職業教育通過平臺建立、課程開發、教材編制、專業融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成果推介等形成完善的非遺傳承體系,實現了學校和社會力量合作。同時,通過打破行業界限,實現了開放辦學、聯合辦學的辦學創新。最終的目標是借助創意的力量,依托政府部門的引領和行業協會的專業力量支持,以學校作為非遺傳承的主陣地,提高特殊學生、職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