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花近一半時間做線下互動、交流,不管臺上還是臺下,我都做著一件事——傳統文化、藝術、知識的延續與傳承。”日前,上海昆劇團演員沈昳麗做客《名家戲堂——大家談藝品味國粹》,看到進才中學昆曲班學生穿上戲服聽講,她心里暖洋洋,“仿佛走到一個屬于我們的課堂。”
1986年,讀小學五年級的沈昳麗考入上海戲曲學校昆三班,“畢業后,我才越來越了解這個劇種,有了敬畏心,越來越小心翼翼、有意識地呵護它。”
沈昳麗直言,很多劇目在舞臺上演了又演,甚至演員會演一輩子,但每次都是此時此刻鮮活、唯一的一次,因此演員不斷打磨同一部作品,“這是舞臺藝術的魅力,去劇場看戲的人也帶著同樣一份沉浸于角色的狀態。”
沈昳麗通過小視頻向學生分享《臨川四夢》《椅子》《長生殿》創作感受。“劇作家湯顯祖把一腔才華、生活喜怒哀樂付諸《臨川四夢》,幫助自己從不順心的生活中豁然解脫。”她邀請學生上臺表演《牡丹亭》片段,一曲“皂羅袍”唱罷,她表揚學生們唱得好,又提醒“唱時臉上要保持微笑”。學生的演唱也讓她躍躍欲試,示范了一段“懶畫眉”,“昆曲的小種子在學校生根發芽,大家很喜歡,非常投入,讓我驚喜。”
沈昳麗在《長生殿》飾演楊貴妃,在直徑1.2米的翠盤上跳舞。排演時,她找舞蹈老師指點,研究敦煌壁畫,復刻霓裳羽衣舞。她還與作曲家陳鋼合作推出帶有昆曲元素的唱片。交響詩曲《情殤:霓裳驪歌楊貴妃》中,沈昳麗將昆曲與各種藝術門類進行融合,“20多分鐘作品,昆曲成為一個獨立聲部,仿佛一件樂器在交響詩曲中發聲。”
在沈昳麗看來,古老的昆曲不斷尋求嶄新的語匯表達,除了跨界攜手交響樂,上海昆劇團新編小劇場作品《椅子》也讓人耳目一新。該劇改編自劇作家尤奈斯庫同名代表作。沈昳麗與搭檔吳雙在新天地演出《椅子》,不化妝,只扎汗巾,與觀眾幾乎零距離。還有一次《椅子》戶外演出,他們的身后就是稻田。作為閨門旦演員,沈昳麗常演大家閨秀,比如杜麗娘,《椅子》讓她很過癮,“一個半小時作品,我換了五六個行當,從老旦到青衣等,都是傳統藝術帶來的滋養。”
沈昳麗還向學生們介紹戲曲劇團有趣的幕后故事,比如戲服不能洗,“前輩留下來的戲服過了幾十年,都不可以洗,因為真絲衣料繡有精美花樣,一洗很容易壞。演員得等到臉上的妝全部畫完,穿上水衣后才能穿戲服,以此來保護戲服。”演出后,服裝師用白酒噴灑戲服進行清潔,晾曬一晚后收入衣箱。
“心情不太好的時候聽昆曲,把自己融入戲中,把壞心情放到一邊。”沈昳麗說,看戲時可以在共情中尋找自己的感受,“學傳統文化、傳統戲曲,可能不會帶來物質好處,但在精神層面上會有一份情趣。聽一段昆曲,看一段戲,想一個故事,會走出一些困境,得到心靈的慰藉。”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