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活化要創新也要防入誤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潘抒捷    時間:2022-01-04





      千年雅樂,重獲新“聲”。日前,泉州本土音樂制作人蔡凱東聯合本地傳統南音音樂大師、南音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家等,共同創作“心水南音”新南音系列作品。作為該系列作品第一張專輯的主打曲目,新編版《風打梨》《西出陽關》等作品一經推出,便成功出圈。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破圈并非孤例。近期,晉江每周末在五店市傳統街區舉辦高甲戲、掌中木偶街頭表演,也受到年輕游客特別是小朋友的追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也是體現城市個性與延續活力的關鍵所在。一直以來,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都在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和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經過多年努力,非遺保護與傳承氛圍轉好,樹立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在促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

      保護和傳承非遺當然需要政府主導,但其活化更需要扎根基層與群眾。從內容來看,非遺必須與當下生活緊密結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從覆蓋人群來看,非遺活化不能光靠少數的非遺傳承人,還要有足夠多的關注者和愛好者。從年齡層來看,只有讓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愛,非遺才能經受時間考驗。然而,遺憾的是,不少非遺項目面臨推廣難的問題,影響局限在原來的圈層之內。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聽不懂”,二是“沒機會聽”。以南音為例,其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演唱的咬字、吐字有系統的技法和規矩支撐。如果觀眾對演員運字行腔的方法和規律不甚了解,接受起來就有難度,自然更談不上喜愛。再以地方戲曲為例,傳統表演對美術、燈光、音效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劇場內、舞臺上進行。如果群眾從未接觸過這類演出,很少會主動購票觀看。

      就此而言,本土音樂制作人大膽在傳統南音琵琶、洞簫的基礎上搭配靜音尼龍弦吉他和卡洪鼓,嘗試用不同方式為古老的南音編曲,融入了時代審美和情感創新,有助于破除年輕人與非遺藝術之間的壁壘。高甲戲、掌中木偶等本地劇團把表演搬到旅游景區,顯然能讓游客增強對地方戲曲的概念與認識,助力非遺藝術破圈吸粉。

      當然,非遺活化要創新,也要防止走入誤區。誠然,再古老的傳統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內容創新,但這種改良的前提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保持一如既往的熱愛和敬畏。實際上,優秀傳統文化正統性恰恰是非遺最迷人、最獨特的地方,也是讓年輕人接受喜愛的關鍵所在。倘若一味靠改變迎合來吸引年輕人,反而不美。另外,形式創新應該是為推廣非遺藝術本身服務的,無論是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還是直播普及劇種、解讀妝飾、演奏器樂等,都不能舍本逐末,而要把展現魅力、激發興趣作為首要目標,從而不斷提升受眾數量和質量。


      轉自:福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