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國古建留存最多的省份,共有4萬余處,上到唐代下到民國,各類風格的建筑都有留存。如此龐大的古建筑遺存勢必會造成保護不力的問題。很多遺存在人跡罕至地區的古建筑,遭受風雨的侵蝕和文物掠奪者的覬覦。特別是2021年10月,山西全省連續遭遇強降雨。據山西省文物局統計,這場強降雨中,有1783處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等問題。其中國家級保護文物176處,省級保護文物143處,市、縣級保護文物661處,未定級文物803處。省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處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暴雨中受損更嚴重的,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量未登記在冊、未定級、散落在偏遠村落的傳統建筑。面對如此現狀,文物部門只能是在有限的經費范圍內,盡可能地搶救更需要保護的古建筑。
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對偏遠地區文物建筑現狀的關注,特別是對已被認養的建筑進行跟蹤考核,不要讓其置身于無人監管的境地,全力保障文物建筑的安全。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文物建筑實行“你認我養”。2017年,山西省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認養,目前全省文物認養項目累計238處,吸引社會資金約3億元。但這些認養項目也出現過“認而不養”、胡亂改建等亂象,使得被認養古建筑面目全非。文物的養護主體還是在文物部門,因為這項工作需要專業的技術和專業的人員,可以讓社會的愛心人士出錢、出物,用于對建筑本身的維修和日常養護,但實施者必須是專業的文物保護人員,只有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認養人可以隨時來參觀或在文物建筑中免費進行合法不帶煙火的活動,從而實現“你認養我,我服務你”,使我省文物真的活化起來。
(二)提高文物建筑管理員待遇。山西省古建筑具有分布廣、數量多的特點,需要相當數量的一線文保員。文保員擔負常年巡檢的責任,有時還要面對打擊文物盜搶的生命危險。我省現有聘任制文保員800余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保員工資在1500元左右,但必須24小時值守不得無故離崗;其余保護級別的文物單位文保員工資在300元—1000元不等。但是文保員的數量與我們龐大的古建筑遺存相比,還是有諸多不足,在偏遠地區的文物建筑依然存在無人值守的現象,應該適當地提高文保員的待遇,讓更多的人能積極投身到這項工作中去,使我們的珍貴財富得以繼續傳承。
(三)成立文物保護基金會。去年強降雨后,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保護文物主要是漏雨,問題不大,而縣級保護文物、未定級等鄉村古建筑毀損嚴重,大多“自生自滅、聽天由命”。因此,建議成立一個以社會捐款及專業人士志愿服務為主的基金會,主要針對那些保護級別較低、保護狀態較差的文物建筑的維修及養護,哪怕是進行相應的搶險工作,使其可以在專業性的保護下等待進一步的修繕工作。
農工黨黨員聶磊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