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叫城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進程縮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龍文泱    時間:2022-01-24





      中國考古百年,百年一遇”的澧縣雞叫城史前大房子完整現世、梅溪湖或是楚人進入長沙的第一站、明代荊州城墻在懷化中方燒造……1月21日至23日,2020-2021湖南考古匯報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這兩年,湖南考古成果干貨滿滿,驚喜成串。


      兩所史前房子揭示長江中游文明起源

      在中國的平原家族中,總面積約700平方公里的澧陽平原個頭不大,卻是湖南考古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關鍵地區。

      近年來,湖南考古工作者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項目,在澧縣雞叫城、孫家崗和華容七星墩等遺址有重大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澧陽平原的兩套“房”。

      去年10月9日,雞叫城遺址“一鳴驚人”。這里發現了一處主體部分至少330平方米,加南廊至少500平方米的木結構房子F63,被考古專家們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基礎,距今4700年左右。

      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執行領隊范憲軍介紹,經過持續發掘,F63的全貌終于出現——一座五開間七室、面積達420平方米的大型木構建筑遺跡,加上回廊面積達630平方米。

      此外還有兩大驚喜。雞叫城遺址三重環壕的聚落結構在長江流域屬于首次發現。城外水稻田的發現,為此前出土的海量谷稻殼找到了來源。至此,可以看到雞叫城遺址的發展過程:由油子嶺文化時期的環壕聚落演變為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大型城址,由屈家嶺文化時期的一重環壕發展到石家河文化時期的三重環壕。

      距離雞叫城不遠,以出土精美玉器聞名于世的孫家崗遺址也發現了一座房子F13。

      孫家崗遺址是洞庭湖地區目前可確認的唯一一處以肖家屋脊文化堆積為主體的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夏代早期遺址。孫家崗遺址考古隊領隊趙亞鋒介紹,F13具有較高的規格或等級,可與遺址墓地出土的精美玉器匹配。此外,遺址的居住生活區呈現南北分化的現象:北部地勢較低,是普通聚落居民居住生活的區域;南部地勢較高,或為氏族公共活動區,或為聚落上層階層的居住生活區。

      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郭偉民認為,在雞叫城聚落群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相關遺址的年代從彭頭山文化到肖家屋脊文化,展示了該范圍史前時期從簡單社會到復雜社會連續6000年的演變情況,覆蓋了中國史前社會文明化歷史的全過程,是長江中游史前文明進程的縮影。孫家崗遺址的F13房屋結構及朝向,在長江中游地區史前到商周這段時期中,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孫家崗墓地的土坑墓及墓葬形態與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地、城河王家塝墓地屈家嶺文化墓葬,可謂一脈相承。要繼續沿著這些線索,追尋在“最早的中國”的形成時期,長江中游是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融入其中的。

      梅溪湖或是楚人進入長沙的第一站

      楚人對南方的開發,極大地促進了湖南的發展。楚人入湘的問題,近年來也有重大突破。

      “2020年,岳陽羅城遺址小洲羅地點的發掘工作表明,羅城遺址可能是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地點之一,文獻記載的楚文王遷羅并非空穴來風。”羅城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盛偉介紹,2021年,他們對羅城遺址城墻進行了解剖,對城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羅城遺址最遲在春秋晚期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聚落規模,為戰國時期楚國羅縣的設立和城市的營建奠定了基礎。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工作者鄭廣的報告則顯示,梅溪湖或許是楚人進入長沙的第一站。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該市岳麓區梅溪湖街道泉水路與聽雨路交會處東南部的一處工地內,發現和清理東周至明清遺址338個。其中,梅溪湖湄子灘東周遺址出土的陶器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與岳陽羅城小洲羅等地出土的同類器型相似,可能為春秋晚期,時代約為公元前560年—公元前476年。

      郭偉民評價:“梅溪湖湄子灘東周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春秋晚期時,楚人勢力已深入到長沙地區。瀏城橋一號墓的年代一直備受爭議,湄子灘東周遺址為其年代的確認提供了佐證。”

      考古精細化出驚喜,明代荊州城墻磚懷化造

      在我國,戰國秦漢時期的遺存被發現得比較多,湖南這段時期出土的文物精品較少,因此,這段時期的考古工作相對不受重視。近年來,在聚落考古的理念下,考古工作日益向精細化、系統化發展,以城址(遺址)為中心的湖南戰國秦漢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如臨武渡頭古城遺址東南突出的墩臺不是六朝增建,而是與城址同時建成等發現,對認識以渡頭古城為代表的嶺南類型縣城頗有幫助;保靖洞庭墓群一處墓坑的垮塌痕跡,為馬王堆二號漢墓墓坑為何是上圓下方結構提供了思路;郴州黃泥塘漢墓發現了疑似祭祀類建筑,為漢代以孝治國提供了新證據……

      過去開展較少的明清時期考古也有新突破。懷化中方窯窿坡明代早期燒制城墻磚的官窯遺址群,是我國繼南京官窯山遺址(發現磚窯110座)之后,第二次大規模發掘的明代磚官窯址;也是湖南繼岳陽君山磚官窯址之后,第二次發掘的明代磚官窯遺址。該遺址領隊奚培坤表示,現有資料表明,這里燒造的城墻磚主要被用于明代荊州城墻的建造。

      他說,出土的城墻磚一般正面刻“辰州府提調官黃載”“沅州提調官判官龐棟”等相關司吏姓名,背面刻總甲、小甲、造磚人戶、窯匠等生產管理人員和工匠的姓名,對于研究明代手工業制度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轉自:湖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