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春晚 看非遺 看門道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2-08





      春節是中國人熱切期盼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花最多心思慶祝的節慶。作為重要儀式之一,春晚承載了國人的文化認同與希冀。其中,源于生產生活實踐的非遺地位凸顯,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


      近年來,在各大春晚的舞臺上,以非遺為元素的創新表達給人們帶來很多驚喜,其廣泛影響力掀起一波又一波“國潮熱”。

      創新發展 注入文化底氣

      青綠長裙、山峰發髻、遠山眉……在央視虎年春晚中,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青綠”一出場,就迅速引發廣泛討論,從社交網站到微信朋友圈,“好絕的‘青綠腰’”“美得高級”“看完后,直接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膨脹’”……贊美之詞不絕于耳。“青綠”是《只此青綠》中唯一一個抽象的、寫意的角色,提煉自王希孟的傳世絕品《千里江山圖》。畫作中,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歷經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環境中依然泛著寶石的光芒。這抹青綠融聚了畫匠的畢生心血,向世人展現中國非遺技藝之精湛。

      “演員的衣服顏色是斷層的,上為石綠,下為石青。據研究國畫顏料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介紹,這兩種顏色提取自石頭沒有被磨成顏料之前的色澤,非常接近原石的拙樸狀態。”據該節目的編導周莉亞、韓真介紹。

      “伙計們啊!上工噠喲!喲嗬嗨喲……”央視春晚上,原生態情景表演《土地的歌》同樣驚艷四方。作品以山、水、林、田、湖為載體,以湖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石工號子《恩施抬工號子》、陜北民歌《黃河艄公謠》、鄂溫克童謠《敖魯古雅》、畬族民歌《采茶歌》、白族大本曲《心肝票》為元素創作構成,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來自不同區域民歌的魅力。此外,景觀太極《行云流水》將上海、重慶、廣州等地極具代表性的摩天高樓當作舞臺,3位武術和太極冠軍在云霧縹緲中揮灑武藝,深刻詮釋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十分震撼。

      除此之外,河南、上海、山東等地方衛視春晚也將非遺元素詮釋得淋漓盡致,引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破圈”反響。

      去年憑春晚舞蹈《唐宮夜宴》“出圈”的河南衛視今年又推出一批力作。少兒舞蹈《黃河泥娃》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泥塑為素材,通過視頻加舞蹈的形式,在萌翻全場的黃河娃娃一顰一笑、一招一式中,生動地講述了泥塑產生的文化背景、泥塑和生活的關系,講述了黃河文化的根脈與傳承,激發了人們對黃河文化的熱愛。創意太極《下一秒》以現代舞的方式,闡釋了太極原理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給人視覺享受和思想啟迪。歌舞《天下安康》則以時尚歌舞詮釋中醫藥文化,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山東衛視小品《歡喜門神》中演員服飾的創意源自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舞臺升降屏呈現風箏造型,加之風箏廣場、十笏園等濰坊地標建筑,讓觀眾線上線下全方位感受非遺的傳承發展環境。

      融會貫通 綻放文化自信

      用時尚的形式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下“國潮熱”的體現,非遺在春晚中的呈現,尤見中國文化底蘊,體現的是國人的文化自信。

      談到今年非遺在各地春晚舞臺上的呈現特點,江蘇省文化館館長、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戴珩說,非遺的所有類別,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都在今年的春晚舞臺上得到展現,呈現方式豐富、靈活,或將非遺元素融入晚會的舞美設計、音樂、視頻和道具中,或將非遺與其他內容進行跨界融合。與此同時,以非遺為題材和文化內核的創新節目令人耳目一新。“非遺和非遺元素在春晚中大量出現,對非遺人來說是一件非常提氣的事。其一,體現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其二,體現了人們傳承非遺的熱情和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追求。其三,展示了非遺融入生活、創新發展的廣闊前景。”戴珩說。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看來,以春晚對非遺的表達為例,找到關鍵節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體現文化自信還需要更多思考。第一,要注重保護好非遺,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更精彩的創新。第二,要注重深挖非遺價值,非遺保護、利用的過程本身就應該是非遺發展的過程,是價值再挖掘、再發現的過程。第三,注重利用好非遺,從春晚可以看到,在運用新科學、新技術的過程中,非遺正在提供更多參考、更多可能。第四,要注重禮敬傳統。非遺是祖先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藝術或其他領域在詮釋的過程中提煉精華,加以再創造,需有更深的基本功,要敬畏傳統、把握分寸,避免讓優秀傳統文化為表演跑“龍套”、當“陪襯”,更要避免過度改造。

      承繼發揚 非遺連接未來

      從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的《唐宮夜宴》到2022年央視春晚的《只此青綠》,近兩年,非遺創新呈現,以“絕美”之姿異軍突起,把觀眾“美哭了”。

      立足非遺傳承與發展,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雅欣認為,舞動的“唐俑”與“青綠”是現代化媒體打造的“新民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弘揚提供了重要路徑。非遺得以展示是傳承的第一步。以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常處于“藏于深山人不識”的狀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與《千里江山圖》鏈接,以舞蹈詩劇的形式“致敬傳統文化以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默默奉獻的手工藝人”,追求今日的舞者“袖籠打開,懷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氣魄”,才給了大眾與非遺相遇的更多平臺。

      在張雅欣看來,通過央視春晚平臺,非遺邁出了走近百姓的一大步。其間,民眾從欣賞轉為互動的過程,讓非遺鮮活起來。這其中,將文化繼承轉化為適合當下廣泛傳播的方式至關重要。

      現代化聲、光、電科技的使用和精細的鏡頭調度,能讓觀眾沉浸其中,感受和細致觀察傳統文化之美,拉近與文化內核的距離,人們在欣賞中領悟生命的遼闊淡遠。因而,當央視春晚屏幕上的這抹“青綠”緩緩展開,觀眾被瞬間點燃,繼而有了“青綠仿妝”走紅,表情包迅速被推出、轉發,“青綠”飾演者發布的15秒短視頻橫掃各大網站,收獲點贊無數,這就是最生動的傳承。

      “讓非遺以當下民眾認可和接受的方式傳播,是非遺可持續‘活’起來的必由之路。非遺的保護、傳承,除了依靠政府、專家,更重要的是要讓民眾了解、體驗。因此,非遺需要與現代媒體緊密結合。同時,墨守成規還是勇于創新、能否搭建起適合與觀眾溝通的傳播平臺,也考驗著媒體人的智慧。”張雅欣認為。

      從春晚舞臺走向國人生活,非遺的創新呈現引發了巨大的鯰魚效應。人們從美的享受中思考文化的力量、參與文化的傳承。“這將會讓全社會進一步增強保護、傳承非遺的文化自覺,也會進一步增強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非遺的責任,引導和促使更多藝術家、文化工作者、文化企業從非遺中汲取能量,尋找靈感和創意,催生出更多以非遺為題材、為元素、為文化內核的藝術作品和文創產品,使非遺在現代生活中顯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戴珩說。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