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省青田縣開幕。大會以“保護共同農業遺產,促進全面鄉村振興”為主題,邀請有關國家、區域、國際組織、學界等探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糧食系統韌性、鄉村可持續發展、農民生計改善等重要議題。
我國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農業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其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優秀農業發展工程。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要“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
保護、利用、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產,對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有著重要意義。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強化對其保護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遺產所在地優越的生態景觀條件和獨具特色的深厚歷史文化,以及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其旅游、特色農業以及帶動鄉村經濟的價值將逐漸顯現,同時社會文化服務的功能也將更加凸顯。因此,必須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文化,通過推動全域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發展等形式,打造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品牌,持續推動遺產地鄉村振興。
要守好用好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首位,這一資源優勢既要用好更要保護好。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在發展過程中要以保持景觀和文化的原真性為基本原則,通過對文化品牌的打造,更好地賦予其文化遺產品牌價值。要進一步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持續提升遺產區環境景觀,實現遺產保護利用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充分融合。(胡建兵)
轉自:吉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