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工業遺產活起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8-09





      在2022年2月的北京冬奧會上,滑雪健兒們的矯健身姿和首鋼大跳臺背后巨大的冷卻塔交相輝映,首鋼園成為中國工業遺產保護開發的新標桿。

      寶貴的工業遺存應該如何留住?怎樣實現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請聽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柏春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節目中深度解讀工業遺產如何“活化利用”。

      會講故事的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早已走進人們的視線。

      比如,在5元人民幣上就曾經有一幅大型機械鏟的圖片。20世紀50年代,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老工業區遼寧阜新的露天煤礦就用這種大型機械鏟來掘煤,然后再把煤運到全國各地。為了紀念這個工業發展的里程碑階段,大型機械鏟的圖片就這樣被定格下來。現在那個大型機械鏟還在阜新,成為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工業遺產。

      什么是工業遺產?簡單地講,就是工業社會留存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建筑美學價值的遺存。其中包括廠房、生產線、機器設備和著名的產品,比如解放牌卡車、東方紅拖拉機、上海牌手表等,這些工業產品都是當時的名牌產品。

      碼頭、倉庫、鐵路等,也能成為有價值的、值得保護的工業遺產。像滇越鐵路,是中國大西南最早的一條鐵路,由法國人修建。抗戰爆發后,東南沿海陸續失守,我國從國外購買的物資以及國際援華的抗戰裝備都是通過它來運輸的。滇越鐵路中有一座架于兩山絕壁間的人字橋,當年日本轟炸機扔下無數炸彈,但它一直屹立不倒,現在有很多游客不遠萬里前去觀光。對西南地區來說,滇越鐵路是一個重要的工業象征和符號。

      最先認識到工業遺產保護這個問題的,是一些民間的工業愛好者。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搞科技史研究的,他們背著相機到處找工業遺存拍照,然后建議政府和社區將這些遺存保留下來。后來,這些工業愛好者逐漸形成了學術共同體,建立了“工業考古”這樣的組織。

      第一個工業遺產保護的標桿是英國的鐵橋峽谷。20世紀前期,英國進行了產業轉型和升級,而這座鐵橋作為世界上第一座鐵橋,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象征。1986年,鐵橋峽谷以鐵橋為核心,建成了遺址、建筑和可移動文物相結合的世界上第一例以工業遺產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滑雪大跳臺背后立著的幾個像大煙囪的東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就是我國的工業遺產。那是首都鋼鐵廠搬遷以后留下來的工業遺存,整體加以改造、再設計,變成了一個工業景觀,而這個景觀成了這屆冬奧會的一個大背景。而且,這個工業遺產所體現的工業文明、工業精神,與競技體育“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是相得益彰的。

      工業遺產能做什么呢?它能替我們講故事,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知道我們是怎么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是怎么從傳統制造業進入新型制造業的,是怎么從機械化到電氣化再到信息化的。

      中國的工業化始于19世紀的鴉片戰爭以后,那時候,積貧積弱的中國人想盡快掌握西方堅船利炮的技術。1865年,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創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它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廠”,從此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序幕。當時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生產能力很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接受美國的委托,制造了萬噸級的運輸艦。可惜的是,它的廠房、機器設備以及重要的檔案材料都已蕩然無存。

      除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另一家重要的生產船舶和軍艦的工廠是福州船政。這是左宗棠于1866年在福州馬尾創辦的軍艦制造廠,主要生產150馬力左右的軍艦發動機,再把它安裝到軍艦上。福州船政還辦了一個船政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技術學校,既培養初級的制造工程師,也培養專業的技術工人。可以說,中國近代的造船工業、工程技術教育以及軍艦的專業生產廠都是從這里起步的。現在,這個廠僅留下了一部分早期的法式工業建筑。這是我國洋務運動時期的標志性建筑以及工業遺存。

      如今,在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近現代工業遺產有140多處。至2021年12月13日,包括鞍山鋼鐵廠、鐵人一口井、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上海造幣廠等在內,已經有190多項工業遺產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哪些工業遺產值得留存保護

      在100多年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國沉淀下來的工業遺產門類眾多,形式多樣,分布廣泛。那么,哪些工業遺產是值得留存和保護的呢?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階段,每個階段中,我們都可以選擇一些對技術、工業、社會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遺產來進行保護。

      第一個階段是晚清時期。這個階段的工業遺產主要是軍事工業及相關廠礦,包括鋼鐵廠、紡織廠等。

      開灤煤礦是我國較早的采用工業化方式采煤的煤礦,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非常重要。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的起點就在開灤煤礦,我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機車”也和開灤煤礦有關。

      中國第一家水泥廠——啟新水泥廠始建于1889年,它填補了我國近代工業的一項重要的產業空白,啟新水泥廠的一些產品當年還獲得了國際工業博覽會的大獎。這個水泥廠至今仍在生產水泥。它還留存了少量的早期建筑、設施和可移動文物,包括在國外獲獎的獎狀以及一些當年的水泥樣品。

      南通大生紗廠是中國民族資本家辦輕工業的杰出代表。鴉片戰爭后,外國向中國傾銷洋布,以傳統工藝手工生產的紡織品無法與洋布競爭。張謇引進國外的機器設備,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創設了大生紗廠。我國最早的專業紡織技術學校也是從南通開始的。張謇還開辦了博物館,建文化設施,甚至帶動了當地的教育事業。可以說,南通走向近代化,大生紗廠具有很強的引領性、示范性。

      工業化還帶動了城市化、社區的發展。上海作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晚清時發展了自來水工業,滿足了居民用水以及食品加工用水等需求。始建于1881年的楊樹浦水廠至今仍在使用,其英國古典城堡式的建筑成為早期工業建筑設計的代表作。

      第二個階段是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時期那些支撐抗戰的后方的民族工業,其中有不少可圈可點的企業。

      敢于創新的標志性民族工業企業,有范旭東和侯德榜主持的永利堿廠。范旭東被稱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他從日本學成歸國后決定創辦中國的化學工業。創業初期,主要是生產精鹽。那時候,中國長期進口“洋堿”,而純堿的生產是一項“卡脖子技術”,一直解決不了。從美國留學回國的侯德榜破解了純堿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使中國人終于可以獨立地生產純堿。而且,侯德榜還把純堿制作工藝寫成了書,公之于眾。永利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國際上兩次獲得大獎,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基礎。

      中央機器廠是民國時期官營工業的一個重要代表。該廠原來和一家兵工廠、一家鋼鐵廠一起準備設在湖南湘潭,最初打算生產汽車、坦克和飛機發動機,但日本人獲悉情報后開始轟炸,于是工廠被迫遷往云南。沒有進口的工具和設備,中國人就發揮聰明才智,自己研發設備。該廠仿制瑞士生產的小型銑床,代表了當時中國后方的機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有一位工程師叫雷天覺,他設計了一種參數特殊的千分尺,用于精密測量,這個儀器現在難得一見,非常珍貴。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時期的工業遺存,其中包括蘇聯援建的156個工業項目以及三線建設的遺存。第一臺輪式拖拉機、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第一艘導彈潛艇、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輛大功率內燃機車……它們不僅展現了共和國工業的風采,也往往是中國近現代工業某一個行業的開端。

      第一汽車制造廠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機動車輛大約有180萬輛,其中有90萬輛是解放牌汽車,而另外90萬輛汽車中,有不少是由解放牌汽車的發動機和底盤改造的。1953年在長春建立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廠房基本上復制了斯大林汽車制造廠。現在,斯大林汽車制造廠已經沒有了,而第一汽車制造廠被完整保留了下來,不僅保留了中國工業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歷史,還保留了20世紀影響蘇聯和中國的一代工業產品和技術。

      上海生產的萬噸水壓機是當時中國自力更生的代表作。1958年以前,中國沒有這么大的機器裝備,于是就在上海建立了上海重型機器廠。時任煤炭部副部長沈鴻親自主持,采用了各種辦法攻關。其中一個很有名的辦法叫“螞蟻啃骨頭”。比如要加工一個超大齒輪,機床沒法加工,于是就把機床安在齒輪邊上,一點一點“啃骨頭”。最終,我們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硬是創造條件,把萬噸水壓機制造出來了,轟動全國。

      還有武漢長江大橋、新安江水電站等,它們在當時都代表了我國最高的工業技術水平,所以應該作為工業遺產被保護起來。

      第四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大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的工業不僅擴大了規模,更重要的是我們全面實現了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體現我國國力和形象的產業,比如航天工程。航天器一般都有備份,一個上天,一個留在地面,那我們就可以把備份的收藏起來,把制造這些航天器的一些關鍵設備和設施保留下來。還有,高鐵和其他的一些產品的工業設施也可以有意識地留存下來。

      分級分類保護工業遺產

      應該怎樣保護工業遺產,這是擺在國家、地方政府、社區面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

      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非常重視,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文物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科協以及地方政府,都有一系列推動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要舉措。但有的時候,工業遺產保護也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一個工業遺產被多家單位命名、貼牌,主體保護單位不明確。還比如,在工業遺產保護清單中,有的行業比較多,有的行業幾乎沒有,而實際上,不同行業的工業遺產其價值、重要性是不一樣的。所以,保護工業遺產也得分不同的層次。

      一些老牌的工業化國家像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它們的工業遺產比我們多,它們精選了其中的一部分進行保護,而且是分等級的。所以,工業遺產將來要分級保護,不管是分一級文物、二級文物,還是分地方的、國家的文物,都應該分不同的等級來進行保護。

      從工業遺產的保護類型上看,可以分成幾類。

      一類是以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為基礎,結合可移動文物,進行景觀的規劃、再設計,形成園區型的保護。比如,洛陽澗西工業遺產區的整體保護。1949年以后,中央考慮到要在中原腹地發展工業,因此把洛陽規劃為一個重工業建設區,那里有專業的礦山機械廠、玻璃廠、軸承廠、拖拉機廠等配套的大企業。后來,由于那里的產業比較傳統,轉型的速度比較慢,因此留下的東西比較多。有不少原生態的東西,不僅是建筑、機器設備,還有大規模的生活區,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洛陽澗西有一條街被命名為蘇式工業街,可以說整個工業遺產區都被加以保護了。

      另一類是以可移動文物為基礎,建設具有特色的工業博物館。比如,中國光學歷史博物館建在昆明的一個山洞里。它原先就是一家科學儀器制造廠,當年的主要產品是軍用望遠鏡,其生產的望遠鏡曾經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額。如今,博物館里保留了很多20世紀30年代的生產設備,主要是瑞士、德國生產光學儀器的一些機床以及測量、刻玻璃的設備。這個博物館從裝備到產品都讓人大開眼界。如果分級的話,它應該屬于級別較高的工業遺產。

      還有很多工業遺產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專門為它們辦一個博物館似乎不太值得,改造成一個景區分量又不夠,但是它們又挺重要,怎么辦呢?我們可以以這些可移動的重要文物為基礎,建立行業的、地區的工業博物館。冶金行業可以搞一個冶金博物館,采礦可以搞一個采礦博物館,即使是來自不同地方的文物,也能從中看到工業化進程中一個行業的變化。比如,晚清到民國時期的工業遺存多半都在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沒了,但是水廠、發電廠都還在上海,萬噸水壓機也在上海。所以上海可以選一些好的工業遺產保護項目,形成一個工業遺產保護網絡。

      2021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5年努力,初步形成分級分類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和分行業、分區域的工業博物館體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各地搞工業遺產保護,普遍存在重視和利用歷史建筑、輕視工業生產工藝和機器設備的傾向。要真正了解工業文明、工業精神,了解中國工業化歷程充滿著怎樣的艱辛,僅憑留存下來的建筑和工業產品是遠遠不夠的,那些生產工藝和機器設備以及背后的故事,才是工業遺產的核心所在。

      發揮出它們的文化價值

      如何保護工業遺產,把它利用起來,使它活起來?雖然,這些舊機器再也不能生產加工出性能更好的產品了,但是它們可以轉變角色,由生產工具變成文化產品,發揮出它們更大的文化價值。

      實際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方面有很多經驗。比如,德國魯爾工業區是德國的重工業中心,它有不止一處的鋼鐵廠。這些廠是歸企業管理的,企業要發展、要更新設備,于是想把舊的機器淘汰掉,這引發了當地人的關注。他們提出,舊的機器淘汰后,魯爾的工業符號就消失了,過去創造的工業和科技輝煌也將不復存在,由此掀起了一場大討論。結果,大家都認為不能拆掉舊機器。最終,一個鋼鐵廠被整體保護下來,現在成了魯爾區最重要的景觀。魯爾工業區還有一家波鴻采礦博物館,展品非常豐富,其中有2500年前巷道的遺物。它告訴人們,這個工業區已經有2500年的采礦歷史了。

      還比如克虜伯重工業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里有各種機器制造的產品,包括大炮、火車頭、汽車。其主要的機器設備都保持原貌,廠房的磚墻和地面也都是原來的樣子。在一個由巨大的車間改造而成的禮堂內,還可以召開學術會議。如今,克虜伯公司既有古老的工業遺產,同時又繼續研發出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的產品,他們就這樣把保護和發展融為一體。

      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景德鎮有個地方叫陶溪川,這個窯不是傳統的窯,而是采用工業化的工藝進行大量生產,以滿足國內外的需求。如今,陶溪川建立起了一個大型創意園區,全國有不少年輕人來到這里的工作坊制作陶藝。在這里,城市社區和歷史文化傳統得到了有機的融合與發展。

      還比如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這里原來有廠房,也有倉庫,現在這些老房子都被改造成了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是中國棉紡織行業的大型骨干企業,距今有百年歷史。如今,清水紅磚的外墻保留了20世紀老上海工業文明的痕跡,又融入了當代時尚的審美元素。工廠舊址上的許多廠房、車間保留了原來的布局、柱梁、墻體和一些工業遺存,舊貌換了新顏。

      實際上,對于工業遺產而言,保護不是唯一,發展才是重心。讓工業遺產活起來,通過它們,講好工業故事,感受工業文明,弘揚工業精神,這才是保護工業遺產的主要目的。工業遺產寄托著幾代人的情懷,記錄著中國建設工業文明的創業、創新的歷史進程,我們一定要為子孫后代留存好這些價值越來越大的工業遺產。(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讀懂工業遺產粗獷外表下的精神氣質

      讀懂工業遺產粗獷外表下的精神氣質

      據近日《解放日報》報道,在上海,經過近一年改造提升的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完成“變身”,即將重新開放,觀眾可身臨其境感受蘇州河兩岸曾經工業林立的繁榮景象。
      2022-09-1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