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學生成為劉三姐文化的‘粉絲’,他們將成為傳承新生力量。”廣西藝術學校副校長、廣西劉三姐青年藝術團團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彩調劇)青年表演藝術家王予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3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協會在南寧揭牌成立。當選該協會副會長的王予嘉表示,將積極策劃多樣的文藝活動,借助廣西與東盟山水相連的優勢,將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
王予嘉在新編彩調劇《劉三姐》里飾演的“劉三姐”,足跡遍布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分布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12個世居民族。當地多元民族特色繁花似錦,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據統計,廣西現已評審認定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914項,省級項目數量位居中國前列。其中,7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壯族霜降節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體系日趨完善。
廣西共評審認定936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其中49名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如星星之火,散落在繁華都市、偏遠鄉村、學校、傳習基地、非遺工坊等地,以“燎原”之勢傳播非遺文化,讓古老的民族文化煥發新生機。
李素芳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2016年,她制作的《瑤繡—瑤族盤王印章》和《瑤繡——年年有魚》兩種刺繡圖案作品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征集,用于聯合國商務筆記本的封面裝飾,賀州瑤繡由此走上了世界舞臺。
“我們有六百多名繡娘,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在偏遠的賀州市八步區步頭鎮黃石村,李素芳打造了融文創、旅游、瑤族刺繡體驗為一體的瑤族服飾和刺繡技藝傳承基地,推出一系列文創產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潮起來”。
廣西六堡茶是中國著名的“僑銷茶”,擁有1500年的發展歷史,在東南亞享有盛譽。“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我們有傳承、創新的責任。”國家級非遺項目(六堡茶制作技藝)自治區級傳承人陳伯昌把宣傳推廣六堡茶當作畢生的使命,如今他的茶葉生意已走出國門,在馬來西亞、韓國都有合作伙伴。(陳秋霞)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