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承辦,粵海置地集團執行的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開幕。這是全球首個以“城市和城市化”為固定主題常設的國際雙年展。在持續3個月的展期內,將有超過200場創意活動舉辦,為市民提供豐富的城市生活圖景。
主展場所在地粵海城金啤坊文化藝術街區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是廣東省屬企業粵海置地開展城市更新的代表作品之一。近年來,粵海置地在推動城市更新過程中,注重歷史文化保護,不搞大拆大建,通過舊建筑的活化與新樓盤的同步建設,將工業遺產和歷史建筑轉變成城市公共空間,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探索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
留住城市記憶 啤酒廠房變身城市文化客廳
粵海城金啤坊的前身是金威啤酒廠房。從1985年金威啤酒建廠,到1990年7月第一瓶金威啤酒投產,年輕的深圳從此有了自己的啤酒品牌。
金威啤酒留給深圳市民的不僅是醇厚圓潤的風味,更是一種精神遺產,記錄著深圳開拓者的奮斗歲月。隨著人們消費轉向,2012年金威啤酒出售啤酒業務和資產,粵海置地負責金威啤酒廠區的改造。
如何讓歷史遺產融入城市發展版圖,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以更新的城市功能替換衰敗的物質空間,提供豐富的場所用途,從而吸引市民交往聚集。”粵海置地黨委書記、董事長藍汝寧表示,要把老舊啤酒廠房變成城市文化客廳,打造深圳工業遺存保護再利用的新范本。
經過粵海置地的改造,一座以啤酒為主題,集公共文化藝術展示、市民休閑娛樂、數字創意產業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文化新地標破繭而出。如今,深圳粵海城已成為羅湖區體量最大、業態最豐富的綜合體,而由啤酒車間變身而來的金啤坊則是點睛之筆。
在金啤坊穿行,可以看到原金威啤酒廠區特色鮮明的標志性建筑都得以保留和利用:紅色瞭望塔通過下沉式庭院成為入口,啤酒酵母車間成為多功能“酵母報告廳”,29個大小不一的大型發酵罐筒倉圍合而成“筒倉森林劇場”……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金威啤酒廠區通過更新改造和二次開發,打破了原來土地資源限制和發展空間的約束,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與工業遺存保護的雙贏。
重啟甜蜜回憶 老糖廠旁建起濱江藝術公園
位于西江畔的江門甘蔗化工廠,是曾經的亞洲最大糖廠。作為廣東省僅有的三個國家工業遺產之一,江門甘化廠承載著幾代江門人的記憶。
伴隨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甘化廠曾經的繁榮歸于沉寂,留下幾處空置的老舊建筑。
2020年5月,粵海置地在公開市場摘牌,取得包括江門甘化廠工業遺產核心保護地在內的約20萬平方米土地開發權。
如何處理甘化廠?是粵海置地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
實地探究發現,江門甘化廠擁有包豪斯建筑風格的制糖車間和1公里長的西江水岸。粵海置地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基調,保留甘化廠的建筑、舊船只、起蔗吊車等具有年代感的標志性物件,并將其融入環境景觀設計,增加休閑設施,打造出煥然一新的江門粵海濱江藝術公園,成為江門又一文化地標。
如今,在公園綿延1公里的江岸線上,濱江步道、觀景走廊、文化廣場等人文景觀,與潺潺流過的西江交相輝映。“時光博物館”“幻彩斗秀場”“粵海之門”“浪漫鳥巢”“天空之梯”等裝置,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打卡拍照。
“粵海濱江藝術公園既延續了江門市民對甘化廠的甜蜜記憶,又賦予老廠區以新意義和新功能,是工業遺產保護和活化的一次積極探索。”粵海置地江門公司負責人李勇說。
保留廣府文化百年騎樓 雕琢城市文藝生活館
地處廣州老城區的珠光路僑商街,一幢中西合璧的住家騎樓式建筑——僑商樓,格外引人注目。僑商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承載著廣州的僑商文化記憶。
2008年,粵海置地拿下僑商樓周邊地塊開發權。2014年,僑商樓被確立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這意味著需要按照歷史建筑的標準給予相應保護。這也讓粵海置地面臨現實難題:由于僑商樓不僅占了開發用地,而且占了可建計容面積指標,該地塊的商品房可售貨值相應減少上億元。
面對經濟利益與歷史建筑保護的矛盾,粵海置地選擇了后者,決心對這座民國建筑進行保護性活化。
作為承擔廣州首例活化利用歷史建筑的開發商,粵海置地斥資數千萬元,前后耗時11年,聯合3個設計公司,雕琢3個改造方案,經過專家數輪論證,最終使保護改造落地。改造將建筑、立面、園林與老城區調性相融合,在尊重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探索現代生活方式。
2020年,改造后的僑商樓正式對外開放。與原建筑相比,該樓的拱廊、趟攏門、花瓶欄桿等特色被保留和修復,首層引入咖啡廳、書吧,為街坊提供休息閱讀空間;二層為多功能文化展示活動空間,定期舉辦藝術展示、沙龍等活動。如今,僑商樓已經成為廣州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在此基礎上,粵海置地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粵海置地創新研究院,圍繞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等課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藍汝寧表示,用“繡花”功夫將工業遺址和歷史建筑融入城市發展格局,更好傳承城市文明、延續城市文化,這是粵海置地作為國有房企的應盡責任和應有擔當。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