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下午,在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畬族鄉的鳳凰廣場上,人頭攢動,掌聲經久不息。永安大腔戲《滿全福》劇目的激情演出,為畬鄉人民呈上了一道春節“文化大餐”。
永安大腔戲系永安市傳統地方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具有“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一人啟齒,眾人幫腔”的鮮明特點。相傳明景泰年間,永安市青水畬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當地藝人學習弋陽腔,而后結合本地的山歌、小調及道士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
自大年三十開始,永安大腔戲便在多地巡演,處處展示著它的獨特魅力。“近一段時間,演員們每天都在堅持排練和表演,希望給大家帶去新年的美好祝福。特別是新編排的劇目《滿全福》,深受民眾熱捧。”永安大腔戲傳承人邢成榜說,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劇目,每次表演,場場人氣爆棚,掌聲如雷。
永安大腔戲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傳統劇目有100多個,聲腔字多腔少,粗獷高亢,樸素平直。大腔戲的表演動作、舞臺調度、舞美形式等都屬于明代戲劇的珍貴遺存,是中國戲曲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的第一手重要材料。
近年來,隨著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演出市場的萎縮和后繼乏人的窘境,使得永安大腔戲一度處于“瀕危”狀態。為此,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專門成立“畬鄉文化傳承隊”,創新在各中小學開設“大腔戲興趣班”,并在畬鄉民俗街新建了“大腔戲非遺館”,大力傳播傳承畬鄉獨特的非遺文化。
“通過對畬鄉非遺文化的不斷挖掘,大大激發了基層民眾學習繼承大腔戲的興趣和熱情。今年表演隊伍里,不僅有年近古稀的老人,而且還有5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加入。”青水畬族鄉黨委宣傳委員廖美英說,希望通過“傳幫帶”方式,讓大腔戲非遺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雷朝良 黃中泉)
轉自:中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