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古郡”展現特色年俗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05





      壬寅年臘月二十四,年已七旬的黃平修踏上約一米高的鐵板凳,擂響了他新年的第一通鼓,鼓聲震耳撼人。作為廣西靈山煙墩大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平修介紹,每到春節,附近的村莊都會擂鼓“鬧春”,鼓聲將一直持續至元宵節。


      靈山縣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僑鄉欽州市轄區,當地保留了許多獨具嶺南特色的傳統年俗。煙墩大鼓是靈山縣煙墩鎮一帶的傳統器具,相傳在古代為驅鬼避邪、驅趕猛獸、傳遞戰爭信號之用,如今已演變成當地迎春、祈福、慶祝豐收,或用于開業慶典等的樂器,被列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煙墩鎮鄧塘村的煙墩大鼓工作室里,陳列著多面大鼓,最高的一面約有3米,每面大鼓都用很多鋼絲繩由鼓面繃至鼓腳。黃平修介紹,這些大鼓用樟木和牛皮制作而成,在鋼絲繩作用下,通過調節鼓腳的木楔就可以改變大鼓的音效。


      黃修平說,每逢大年初二,附近各村都會聚集在一起“斗鼓”,通過比拼鼓聲,祈求風調雨順,驅疫辟邪。


      在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二年的東園別墅前,幾位老人圍坐一起烤火聊天。古宅里,剛從廣東返鄉的勞會正在為古宅和鄉親寫春聯,他的3個孩子圍著桌子聚精會神地看著。勞會每寫一字,他的侄女就幫著拉一下紅紙。一旁的勞永秀和她的侄子也一樣默契地配合著,完成了一副又一副春聯。


      大蘆村以古屋、古樹和古楹聯而聞名,擁有目前廣西發現的保護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還保存有305副古楹聯,因而被譽為“廣西楹聯第一村”。


      勞會說,自己的爺爺生前每年都會給村里人寫對聯。1997年爺爺去世后,他接過接力棒,繼續為村民寫春聯。這次帶上孩子們,就是想讓他們感受傳統。


      勞永秀說,她為古宅寫春聯是從2019年回到老家工作后開始的,之前都是長輩寫,現在由年輕人慢慢接任,使得傳統年俗有了新傳承。


      春節期間,在與煙墩鎮相鄰的靈山縣沙坪鎮街上,人們忙著置辦年貨,人流車流叫賣聲交錯在一起,很是熱鬧。芝麻餅是當地民眾喜愛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人們常備的年貨。糯米制作的餅皮,用叉燒、薯蓉等作餡,再裹上一層芝麻,經過烘烤,香脆可口。


      “今天到現在都沒停過。”馮藝和工人們正忙著在車間制作芝麻餅,趕在春節之際給客戶發貨。馮藝介紹,他從2003年開始生產芝麻餅,每年中秋和春節前都是最忙的時候。2022年農歷十月底至今,共生產了超過100萬個,在除夕前已賣出了九成。


      在靈山,年味也缺不了大粽子,當地一直有“無粽不成年,唯喜必有粽”的說法。靈山大粽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粽哥”張龍芬介紹,靈山大粽以大而著稱,狀如枕頭,主要用野生冬葉和糯米、綠豆、豬肉、豬蹄、雞等包制而成。標準的靈山大粽一般有4斤重,大的慶典大粽甚至重達幾百斤。逢年過節,靈山人以“吉祥三寶”——大粽、粉利、芝麻餅迎來送往,寓意家庭團聚、事事順利。


      這個春節,在大蘆村的古宅里,有村民用一只整雞和糯米、綠豆一起,包了一個5斤重的大粽子。“用雞肉做餡的大粽,寓意新年吉祥如意、事業如日中天。”大粽哥張龍芬說。(記者:翟李強  楊  強)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