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老手藝“穿上”新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07





      正月十五游古城、賞排燈,是我們青海湟源的老傳統。


      湟源排燈的前身實際上是廣告牌燈箱。這門民間節日燈彩藝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3年,為了更好地把這門藝術傳下去,相關部門組織專家、民間藝人對傳統排燈進行藝術革新。工業美術行當出身的我,通過湟源縣文化館“牽線”,拜湟源排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增貴先生為師,開始學習排燈制作技藝。


      師父要求嚴格,教手藝時總在我耳畔叮囑:一定得仔細,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有一次,我為了雕一朵花,來來回回返工不下10次,才算過關。


      制作排燈,要經歷選木料、做框架、框邊雕刻、打磨上漆、燈面繪制、燈效調試等多個工序。木制框架是排燈的骨架,要根據設計,利用榫卯結構把打磨好的木料組合起來,再刻上花草人物等圖案。燈面制作也尤為關鍵。繪制的畫面內容大多取自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河湟文化等,現在還加入了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把精心設計的圖案畫在特制的布面上,在框架上繃好,再接通電源,單個排燈才算做好了。


      前些年,我評上了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尤其是看到身邊一些年輕人由于現實原因不得不轉行謀生,真是急在心里。


      怎樣才能讓大家憑這門手藝賺到錢?師父、我、師弟吳生貴一拍即合——開公司,給老手藝“穿上”新衣服,讓排燈走向市場。于是,我們設計出一些便攜精巧的家居飾品,開發出具有獨特藝術品位的旅游產品,讓大家不但能欣賞排燈,還能把排燈帶回家。


      公司成立后,我們接到了一筆“大單子”——為今年元宵節制作排燈展示。這不,這四組排燈從正月十二開始,就擺放在丹噶爾古城供游人欣賞。


      讓我們倍感歡喜的是,相關部門在保護傳承排燈技藝上下了大功夫。排燈的用途從原來單純的觀賞性,向城鎮景觀、道路亮化、節慶彩燈等多方面發展。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現在,我和師弟各收了兩個徒弟。


      做排燈不單是一門手藝,而且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次看到制作好的排燈通上電,熠熠生輝,心里別提多美了。(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陸健、吳春燕、雷愛俠、王雯靜、萬瑪加、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張光劍、鄭燕睆、楊云杰)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