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非遺工坊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24





      截至目前,全縣擁有石雕、定瓷等非遺工坊207所,涉及11個鄉鎮81個行政村,是全省非遺工坊數量最多的縣。近年來,組織17家非遺企業與脫貧群眾建立長期利益聯結機制,幫扶73個村2895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帶動1.6萬人就業


      “僅兩天時間,300多個定瓷小兔子就被搶購一空。”今年元宵節前后,曲陽縣舉辦了為期6天的非遺展演活動,作為非遺工坊參展的曲陽秋鴻定瓷藝術有限公司收獲不小。公司總經理白耀亮說:“縣里推動建設非遺工坊,讓我們這些傳統技藝重新煥發了生機,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非遺文創產品。”


      曲陽是千年古縣,孕育了燦爛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曲陽縣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以建設非遺工坊為著力點,把非遺文化優勢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有序開展。日前,曲陽陳氏定窯非遺工坊和鑫特雕塑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盤活資源,大力培育非遺工坊


      切料、開荒、粗磨、精雕……2月13日,曲陽宏峰雕刻非遺工坊負責人劉玉峰吃過早飯,來到了位于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的生產車間,與工人一起加緊趕制訂單。“這是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特雕塑公司)給的價值600萬元的急單,包括人物石雕、銅藝浮雕,客戶要求在50天內交貨。”他說。


      “我們合作有15年了,每逢鑫特雕塑公司遇到大活急活,都會將部分工程分包給我。”劉玉峰原來經營自家石雕作坊,業務一直不穩定。自從與當地雕刻行業龍頭企業鑫特雕塑公司達成合作,他的家庭作坊逐漸發展成一家雕刻公司,年營業額達3000萬元。2020年,公司還被認定為非遺工坊。


      “這種合作方式,公司不用養人,還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互利共贏。”鑫特雕塑公司董事長吳學儒說,如今與他們合作的能工巧匠有80多人,包括兩家非遺工坊,每年分發的工程量達3000多萬元。


      曲陽縣的雕刻、定瓷等非遺技藝傳承悠久,聲名遠播。“有專門的經紀人群體拉了業務,到曲陽找生產制作單位。在市場引領下,一方面自上而下,由龍頭帶動,一個個小作坊發展起來;一方面自下而上,一些個人作坊發展成了公司。這些公司就是非遺工坊形成發展的基礎。”曲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斌介紹。


      為進一步盤活非遺資源,自2020年開始,曲陽縣大力推進非遺工坊培育工作。利用節會賽事平臺、媒體演藝平臺加大非遺文化宣傳力度,不斷提升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設立縣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300萬元,獎勵在技藝傳承保護和帶農增收方面作出貢獻的企業;由縣文旅、人社、鄉村振興3個部門聯合出臺統一標準,開展非遺工坊認定工作……在系列措施推動下,非遺工坊數量不斷增加。截至目前,該縣擁有石雕、定瓷等非遺工坊207所,涉及11個鄉鎮81個行政村,是全省非遺工坊數量最多的縣。


      利益聯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走進曲陽縣北孝墓村孝木窯非遺工坊,幾名婦女邊拉家常邊忙著手里的活計,有人揉泥,有人拉坯,有人刻花,大家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在這兒上班離家近,每個月能拿到近3000元的工資,比出去打工強多了。”正在制作粗瓷水杯的村民閆颯說,打工掙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耽誤,這份工作她很滿意。


      正說著,村民張玉輕端來5把粗瓷茶壺生坯。“我在家制作,完成后交給非遺工坊統一燒制、銷售,按照售價的25%提成,根本不愁賣。”


      “粗瓷作品看著簡單,實際得經過幾十道工序,光憑家里四五口人根本干不過來。”孝木窯非遺工坊創始人閆玉偉是粗瓷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多年來,他招聘周邊村民到非遺工坊打工,免費培訓制作技藝。手藝成熟后,村民可轉型為供貨商,由非遺工坊統一供料、提供創意設計等,雙方綁在一起合作發展。如今,閆玉偉的非遺工坊年銷售額達300多萬元,帶動40位村民增收致富。


      曲陽縣非遺資源豐富,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項。“這些非遺資源大多分布在鄉村,我們通過‘非遺工坊+農戶’‘非遺工坊+企業’模式,與村民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他們就近就業,讓每一個非遺工坊都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動機’。”劉斌說。


      鑫特雕塑公司非遺工坊帶動曉林鎮的8個行政村、811戶脫貧戶穩定增收,使百余名農民掌握雕刻技能,人均年收入由7000元增加到3萬元;陳氏定窯非遺工坊帶動500余名脫貧人員就業,每人年收入達2萬至5萬元……近年來,曲陽縣組織17家非遺企業與脫貧群眾建立長期利益聯結機制,幫扶73個村2895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帶動1.6萬人就業。


      “非遺工坊讓村民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劉斌說。


      引育并舉,打造鄉村技藝人才舞臺


      “這款定瓷創意主人杯,釉面細潤光滑,白中微微閃黃,杯體印有京劇臉譜、彩蝶等圖案,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2月13日21時許,在位于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的自興陶瓷非遺工坊,負責人王自興正在直播帶貨,話音剛落,50個主人杯已被搶購一空。


      2012年,王自興從河北美術學院雕刻專業畢業后返回家鄉,跟隨父親在自家作坊干起了定瓷燒制工作。他發揮專業優勢,在定瓷的造型和實用性上不斷創新。如今他創立的曲陽自興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年營業額達200萬元,并被認定為非遺工坊。


      “多虧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否則就沒有自己的非遺工坊。”王自興說。2014年,他父親因病逝世,家里的定瓷作坊陷于癱瘓。正當他一籌莫展時,縣人社局了解到情況后,主動聯系幫他申請到了8萬元無息貸款作為創業啟動資金,還帶領指導他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這不但提升了產品知名度,也讓他學到了營銷思路、團隊管理等知識。后來廠房擴建升級時,縣委宣傳部為其發放了10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相關部門扶持下,王自興的公司逐漸站穩了腳跟。“我跟河北美術學院已達成合作,以非遺工坊為平臺,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定瓷行業,為鄉村振興助力。”他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非遺工坊發展,要有能人。除了制定幫扶政策、設立產業發展資金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外,曲陽縣還以“培養一個孩子,脫貧一個家庭,創辦一個企業,引領一方產業”為目標,搭建鄉村技藝人才培育平臺。依托河北曲陽雕刻學校,培養近萬名優秀技能傳承人,其中200多人獲工藝美術家、美術大師稱號,30多人成為省、市級的工藝美術大師,許多人已成為非遺工坊帶頭人。依托曲陽縣定瓷職業培訓學校,培養定瓷技藝人才500余人,均實現了就近就業、本地創業。


      通過引育并舉,一大批鄉村技藝人才成為非遺工坊帶頭人。同時,他們通過引領行業發展、培育高徒等方式,帶動更多非遺工坊形成、壯大。“我們將把非遺工坊打造為鄉村人才留鄉興業的平臺,聚人氣、傳技藝。”劉斌說。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