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始土家“非遺”成市場俏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26





      多樣性的鄂西土家文化,孕育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統美食土家臘肉到百年老字號花坪桃片糕,再到竹編老手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因時而變,隨勢而制,不斷探索“非遺”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路徑。近幾年,該縣土家“非遺”紛紛搭乘旅游業“東風”,走出深閨,飛出大山,逐浪市場,闖出一條傳承、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子。


      老字號派生多家工廠


      走進建始縣花坪鎮,沿街可見多家桃片糕廠的顯目招牌,在特產店和商超亦有桃片糕的銷售專柜。


      花坪桃片糕產業的興起,還得從一家老字號手工作坊說起。


      清朝嘉慶年間,吳昌煒的祖上就在浙江一帶制作糕點。湖廣填四川時期,其祖上移民至建始縣,便將這門老手藝帶了過來,結合本地盛產核桃這一特點,改良工藝,開始制作桃片糕。1997年,這門技藝傳到吳昌煒手上時,已是第八代。


      接手時,父親的小作坊一年產值才50多萬元。接手第三年,吳昌煒就上了第一臺機械設備,為此,父親還和他吵了一架。“那臺設備7萬多元,父親覺得我是在亂花錢。”一臺機械設備可抵10多個工人,兩年時間,他就把這臺設備的錢給省回來了。


      從門外漢到傳承人,吳昌煒說這種基因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精選糯米、淘洗、炒熟、磨粉、露制(汲取露水自然受潮)、上倉發酵,直到糯米粉像彈好的棉絮一樣,抓在手里能捏成團,松開手又能散得開,這個過程就需要一個多月。然后放糖、豬油和核桃,裝模、開條、先煮后蒸,放在密封柜里經過8至9個小時慢慢冷卻,香甜軟糯的桃片糕就做好了。“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做,否則會影響桃片糕的口感。”吳昌煒說。


      2011年6月,花坪桃片糕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20多年的發展,父親當年的小作坊,在吳昌煒手上,變成了一家擁有兩家銷售公司、兩個專門直營店、170多個網點的食品生產、銷售企業,產品種類由最初僅2個發展到16個,產值最高峰時達到900余萬元。一批桃片糕點師從他的生產車間走出,在花坪鎮開枝散葉,辦起一家又一家桃片糕工廠,全鎮桃片糕生產企業達到9家,從業人員超過200人,總產值近1億元,成為該鎮特色主導產業和旅游名片。


      “老”臘肉拼出產業地圖


      建始縣龍坪鄉海拔1600米的深山里,湖北曉姚農夫供應鏈有限公司(下簡稱曉姚農夫)黑豬生態放養基地,新繁育的數百頭黑豬仔正茁壯成長;山下,非遺臘肉傳承基地,炭火熊熊,臘味飄香;縣城產品展示廳,不同口味不同包裝的手撕臘肉、手撕土雞、硒都鳳爪等系列休閑旅游產品琳瑯滿目……從養殖到加工,從研發到銷售,從線上到線下,曉姚農夫旗下擁有20多家子公司、100多個產品,如此完整的產業鏈拼圖,最初從一塊臘肉起步。


      恩施臘肉是土家人的傳統美食,春節前夕腌制臘肉,也是家家戶戶的年俗習慣。對曉姚農夫創始人姚萬貴來說,小時候房梁上掛著的土家臘肉是他記憶中最深的家鄉味道。200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姚萬貴回到家鄉建始縣茅田鄉,和妻子吳曉麗擺地攤、推板車,叫賣媽媽腌制的土家臘肉,生意出奇地好。后來,夫妻倆租了間門店,取名曉姚媽媽菜,專門經營臘肉。2010年,夫妻倆來到建始縣城,創辦曉姚食品加工廠,為城區10余家超市供應“媽媽菜”系列散裝速食。2017年,恩施州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讓姚萬貴看到了新商機。他研發推出手撕臘肉、手撕黑豬肉、手撕土雞、QQ蹄花等系列旅游休閑食品,讓已有180年歷史的土家臘肉走出深山,邁向全國。


      2020年10月,土家臘肉食品制作技藝被列入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姚萬貴成為第五代傳承人。“姚氏土家臘肉選用新鮮黑山豬肉為原料,經過腌制、烘烤、煙熏、發酵、晾干等十幾道工序,其間輔以黃酒、桂皮等十幾種香料,歷經8個月制成,香而不膩。”曉姚農夫辦公室主任趙娥介紹,為確保臘肉品質,公司從源頭進行管控,建立黑豬生態散養基地,從屠宰到加工制作,全部采用傳統手工技藝。


      18年來,曉姚農夫從擺地攤起家,發展到農夫禮、休閑食品、媽媽菜(預制菜)三大系列和產、供、銷全產業鏈企業,在鄂、渝、湘等10多個省市開設直營店30余家,合作商1000余家,2022年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


      老手藝迎來新市場


      2月12日,建始縣業州鎮劉家坪村古雅手工藝品廠,一根手腕粗的翠竹,在51歲的饒仕堯手中,經過劃篾、拉絲,變成了一根根細如毛發的竹絲,竹絲又在29歲的女兒饒金芝手中,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耳環、手環、化妝盒、車載飾品等。


      竹編,是饒仕堯的祖傳技藝,他從17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藝。上世紀90年代末,他卻丟下干了上10年的營生,出門打工去了。“東西賣不出去,掙不到錢,干不下去了。”他回憶說。


      這一停,就是10多年。2014年,恩施州旅游業漸漸熱了起來,這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干起了老本行,沒想到編制的果盤、花瓶及家庭擺飾件很受游客歡迎,生意越來越好。


      2017年,饒金芝辭去縣城的工作。“爸,我跟你學竹編咋樣?”一次閑聊時,饒金芝試探性地問父親。饒仕堯聽了暗暗高興:“你真想學?”饒金芝回答:“我想試試看。”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饒仕堯一直在暗中考察女兒,看她是否能堅持下去。一年多下來,饒金芝雙手到處都是傷口和血泡,但她依然沒有放棄。“要么不做,做就做精品,讓竹編走入現代都市。”饒金芝說。2018年,她注冊了“古鄴工藝”商標,設計了產品LOGO。2020年,竹編技藝被列入建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饒金芝從年輕女性特有的視角,設計開發了系列箱包、飾品,深受年輕游客喜愛,竹編產品達到40多個。去年底,她開通“竹編姑娘”抖音賬號,僅2個月粉絲就達到7000余人。


      如今,饒金芝和父親正在盤算著引進機械,投資建廠。


      轉自:湖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