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山巖畫:跨越千年的文明畫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13





    它們是刻在巨石上的圖騰,它們是勾勒先民生活的隨筆,它們是時間磨刻出的天象般的畫語,它們是歲月積淀成的奇妙史詩。走近河套遠古文明的千里畫廊,感受無字天書——陰山巖畫的無窮魅力。


      陰山巖畫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套文化重要的文化元素,是河套文化遠古史最好的佐證,也是反映我國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歷史的千里畫廊。陰山巖畫以其鐫刻悠久神秘、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精湛而聞名世界,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在世界巖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令人驚嘆震撼 的陰山巖畫


      被稱為“中國巖畫之父”的著名考古學家和巖畫學家蓋山林曾這樣評價陰山巖畫:“當我們佇立于宏大的巖畫石壁前,遙望一個個充滿生命力的圖像時,就如同站在萬里長城、敦煌莫高窟、秦兵馬俑面前一樣。它那博大宏偉的氣勢,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藝術魅力,使我們的心弦震顫不已。它那含蓄律動的線條、古樸稚拙的形象、簡括凝練的造型,令人驚嘆震撼。”美國巖畫協會特使、國際著名巖畫專家簡女士這樣稱贊道:“我看過世界上很多巖畫,陰山巖畫每一幅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有自己的特點,每一條線、每一個點都有很神奇的魅力。”


      在巴彥淖爾市的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有一個巨大的巖畫主題展廳,除了陳列一些從野外移入館內和從民間征集的巖畫外,還通過圖片、拓片、復制品、影像等展示了陰山巖畫的全貌。徜徉于此,便不難體會國內外專家們為巖畫的豐富內容而驚嘆——狩獵圖、戰爭圖、人面圖、舞蹈圖、祭祀圖,日月星辰、穹廬氈帳、虎豹狼鹿、駝馬牛羊;為巖畫的藝術魅力而震撼——看,一群猛虎,怒目圓睜,張著血盆大口,像是在嘶吼,它們的身體是由長短和粗細不一的曲線組成,看似簡單的線條卻極盡寫實,突出強化了老虎的鮮明特征,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


      據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長朱明哲介紹,在巴彥淖爾市境內已經發現了陰山巖畫分布點156處,較密集區19處,共5萬余幅,作畫方式涵蓋了敲鑿、研磨、刻磨、鑿刻、線刻等多種技法。陰山巖畫分布地域廣泛,主要集中于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境內陰山山脈的溝壑石壁之上,分布在東西約220公里,南北約60—120公里的范圍內,海拔高度大約為1800—2100米。題材包括動物、人物、飛禽圖案及狩獵、乘騎、放牧、舞蹈、征戰、巫師,還有日月星辰、符號、標記等。


      陰山巖畫最早的記錄出現于公元5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陰山巖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20世紀30年代,由國內外學者聯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陰山發現少量巖畫遺存。1976年,蓋山林在野外調查時第一次見到陰山巖畫,之后便開始對陰山巖畫進行科學、系統的考察和研究。2006年,陰山巖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陰山巖畫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留在巖石上的“史記”


      作為一種早于文字的原始視覺語言,巖畫用直觀的圖畫形象和抽象符號表達著人類的思想意識,是遠古人類生活的濃縮和歷史的積淀,被譽為史前社會人際交流的“前文字”和留在巖石上的“史記”。經歷千萬年風雨變遷,透過陰山巖畫,能夠窺見先民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片段。


      “陰山巖畫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巖畫之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產與生活的現實情景和審美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蓋之庸說,陰山巖畫地點集中,時代跨度大,內容豐富,藝術特色較為淳樸,具有生動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表現上具有原始的藝術再創造的特征。


      關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信仰、生產力發展水平等,都可試著從陰山巖畫中找出答案:


      一萬多年前,陰山地區氣候宜人,黃河水勢浩淼,居住在陰山南麓的河套人生活在水草豐茂、進出方便的狼山東段幾公海勒斯太、韓烏拉山峰一帶(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縣城西北30公里)和狼山西段大壩溝一帶。他們用石頭工具在巖石上雕鑿出一些不規則的、斷斷續續的輪廓線,然后用濕潤的砂子或磨尖的石頭磨光,簡略地把北山羊、野馬、野驢、羚羊、馬鹿、馴鹿、野牛等動物刻在石壁上。


      公元4000多年前,他們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出太陽神和月亮神,并把它們用敲鑿的方式準確地刻在石頭上。敲鑿的點小、均、精、密,點上落點,不顯敲痕。到了公元3000多年前,弓的發明和使用使這里的狩獵業得到迅速發展。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馴化了一些動物,他們將把馴養動物的場景也刻在了巖石上。


      到了青銅器時代,青銅工具的使用使陰山南北的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陰山地區的畜牧業迅速發展,陰山巖畫的創作也達到了巔峰。此期間的巖畫內容豐富,除了動物、狩獵、祈禱、歌舞、馴養的畫面外,還出現了車輛、帳篷、天體、季節等畫面。同時,巖畫藝術特點具象性也增強了,出現了動物親昵、群居、搏斗吞食的場面。動物的造型多采用直立、奔跑、偃臥等姿態,或采取奔跑中四蹄并攏之瞬間姿態,與鄂爾多斯青銅藝術有很多共同點。


      鐵器普及后,出現了用金屬工具刻畫的線刻巖畫。隨著北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第一種文字——突厥文的出現,代替文字記錄生活的巖畫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此后的巖畫日漸衰落。


      各民族融合發展的見證


      如今,人們開始重新觀察和審視陰山巖畫,把它喻為“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歷程的千里畫廊”“河套文化的寶藏”。大山深處的巖畫漸漸蘇醒,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極為珍貴的一筆財富。 


      考古學家和巖畫學家蓋山林在生前接受采訪時說:1976年夏秋之交,內蒙古文化工作隊(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派他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考察漢武帝時的長城,途經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鄉,在青年人結格結拉嘎的指引下,他終于看到了苦尋多年的巖畫——一幅陰山山脈中非常古老、極具典型意義的太陽神和月亮神巖畫。從此,蓋山林走近一個遠古的畫廊,陰山巖畫也不再沉睡。


      陰山巖畫所處的河套地區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高度融合區域。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成為多民族從發展至繁盛的搖籃,巖畫中關于狩獵、耕作、放牧、祭祀等內容,就是生活在這里的各民族融合發展的見證。“由于歷史文獻資料非常匱乏,考古資料也相對不足,陰山巖畫成為研究這些民族生活狀態的活化石,是體現這些民族生活狀態、精神崇拜的活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蓋之庸說,陰山巖畫見證了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傳承、融合、吸收、發展的歷史軌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研究資料。


      2008年7月,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陰山巖畫、賀蘭山巖畫、花山巖畫等8家單位在銀川市共同簽訂協議書,成立了中國巖畫研究保護聯盟,并發布了《銀川共識》,進一步推進巖畫保護與研究。陰山巖畫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文物安全工作有了長足進步,2007年,巴彥淖爾市政府組織開展了歷時3年的野外“陰山巖畫搶救性普查”工作;2022年3月,《巴彥淖爾市陰山巖畫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陰山巖畫的相關保護工作有法可依。目前,陰山巖畫重點分布區做了圍封及遠程監控,巖畫數據化的工作也正在強有力地推進。


      隨著公眾文物保護意識增強,陰山巖畫必定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并傳承于未來。(記者  丁寧)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