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發現321座東周時期墓地 出土陶器體現中原與北方文化交融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13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對外公布東周時期后寨墓地考古發掘資料,考古人員在山西朔州發現321座東周時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風格獨特,體現了中原與北方文化的交融。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后寨村,處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的關鍵地帶。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為配合朔州市新殯儀館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朔州當地文物部門對該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東周時期墓葬321座。


      大部分墓葬未出土任何隨葬品,僅有68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可修復辨識。隨葬器物主要以陶器和銅器為主,包括鼎、鬲、壺、罐、陶帶耳罐以及銅鏃、銅劍等。

    后寨墓地出土的陶鼎。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根據主要陶器組合差異,可將后寨東周時期墓葬陶器墓劃分為3組。A組的帶耳陶罐、深弧腹繩紋罐等器物與內蒙古的東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應是一個與內蒙古中南部文化有別的考古學文化。B組以鬲、侈口鼓腹罐為最常見組合,這類組合在清澗李家崖東周墓、河北平山北七汲墓地均有發現。因此,B組人群可能與白狄(先秦狄族的重要分支)有關。C組以鼎、豆、壺等陶禮器為典型器物組合,其中,出土較多的最大腹徑位于上腹部、尖圜底的鼎多出土于忻州、太原一帶,該地區為趙國的勢力范圍,因此,C組人群應為趙人。


      據本次發掘項目負責人馬昇介紹,后寨墓地東周墓葬器物種類多樣,表示出十分復雜的人群特征,這與東周時期當地復雜的歷史進程有關。從后寨墓地出土器物看,朔州地區應該已經被并入趙國的勢力范圍,但本地人群并沒有很快遭到驅逐,而是與趙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甚至死后埋葬在同一墓地。


      馬昇認為,后寨東周時期墓葬文化因素十分復雜,是研究趙國向北擴張過程及與晉北土著文化交融情況的重要材料,對研究東周時期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交融情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記者 胡健)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