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沉艦“靖遠”出水文物煥新 今年開展“來遠”艦考古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0





    刻有魚紋的煙斗、帶圖案的金色紐扣、48厘米長的船構件……記者17日走進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護與利用實驗室,實驗室負責人蘭棟的工作臺上整齊擺放了數十件“靖遠”艦出水文物,他正埋頭用刻刀剔除一個船構件表面的銹蝕物。


      2022年8月至10月下旬,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威海市地方文博機構開展了“靖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此次發掘確定了沉艦鍋爐艙、艏彈藥艙、艉彈藥艙的位置,基本摸清沉艦殘骸的整體情況,共出水各類文物200余件。

      “今年1月,我開始投入到這批出水文物的修復工作中,目前清理完成三四十件,正在對它們進行脫鹽處理。”蘭棟告訴記者,“靖遠”艦出水文物以金屬品居多,要通過清洗、除銹、脫鹽、緩蝕、封護處理等步驟進行保護性修復。

      蘭棟說,脫鹽過程最為耗時,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金屬尤其是鐵化學性質活潑,容易在脫鹽過程中產生新銹,讓這項工作更具挑戰性。

      “這件文物剛出水時,附著厚厚的銹蝕層。我將其表面雜質剔除后,用蒸餾水浸泡脫鹽,但發現產生了新銹蝕,又嘗試使用原漿紙吸附脫鹽,效果還不錯,它現在基本恢復了原貌。”蘭棟指著一件處在脫鹽階段的鐵構件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金屬文物在修復之后重現光澤,表面的刻字、紋樣清晰可見。“這些文物經過保護修復處理,可以恢復穩定狀態,基本達到對外展覽的條件。”蘭棟稱。

      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澤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18年到2022年,該中心圍繞威海灣甲午沉艦課題開展了系列水下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先后有2000多件文物出水,亟待保護修復。與田野考古出土文物不同,海洋考古中發現的文物長期浸泡在高鹽高壓的環境中,出水后要第一時間進行脫鹽處理,文物保護和修復任務繁重。

      目前,“靖遠”艦出水文物一部分被放在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實驗室進行保護性修復,另一部分體量大的炮彈被保存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

      “在‘靖遠’艦遺址發掘過程中,我們發現1枚口徑為210毫米的克虜伯炮彈,是迄今為止水下考古發現和打撈出水的口徑最大的炮彈。”王澤冰說,考古人員還發現兩箱完整的哈乞開司37毫米炮彈,以及多枚電發火管。據史料記載,北洋海軍只有“致遠”“靖遠”等戰艦裝備了使用電發火管的電控火炮齊射系統。

      王澤冰表示,出水文物還原了許多戰爭細節。考古人員在現場發現大量彈殼,說明當時戰況比較激烈,北洋海軍對外進行過英勇反擊。未擊發的炮彈普遍結構完整,都是原裝進口,比較先進,從側面佐證“炮彈摻沙”的傳說并不符合史實。

      “今年我們將繼續開展‘來遠’艦水下考古工作,完成后將全力投入威海甲午沉艦出水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中,爭取盡快對外展陳,讓文物與公眾見面。”王澤冰說。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