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日前,承德避暑山莊卷阿勝境殿開放“正色山川又見盛華”——避暑山莊古建筑數字化復原藝術展,通過VR虛擬現實復原等數字化表現形式,對避暑山莊17處園中園遺址歷史原貌復原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展示。毫無疑問,數字化復原技術的應用,打破了文化遺產展示的時空局限,拓寬了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途徑,讓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古老建筑換一種方式“復活”。
歷經歲月洗禮,飽受風吹日曬,使得不少文化遺產光彩不再。就拿承德避暑山莊來說,上世紀初,山莊內超半數的園中園被毀,游人再難感受這些被毀園中園的歷史風貌。是保留遺址原貌,還是恢復重建?數字化復原給出了一種答案。
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文化遺產保護之路越來越寬。近年來,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巴黎圣母院為例,2019年的一場大火讓教堂嚴重受損,在全世界都為之惋惜時,建筑歷史學家安德魯·塔隆賽生前用激光掃描巴黎圣母院建造的三維模型數據成為修復的希望。
科技為文化遺產保護帶來新希望,文化遺產數字化也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如今,國內眾多博物館也紛紛加快了數字化建設的步伐,比如通過數字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高清圖像采集,并以3D、VR等方式進行創新展覽展示等,讓公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大量珍貴文物。在數字文保事業發展中,數字敦煌項目讓人眼前一亮。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數字敦煌”構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經過多年努力,敦煌研究院探索出一條數字科技助力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道路。近些年,數字敦煌展將古老的莫高窟“搬”到全國各地進行展出,全方位呈現敦煌數字化發展的最新成果。從中可以看到,數字技術的可復制性、即時性和高效性,克服了景區文物遠距離調運不便、資源分布不均等難題,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大空間。
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能夠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熱門綜藝節目里,古老的文化遺產插上數字技術的翅膀,開啟與觀眾跨越時空的對話。以國寶名畫《千里江山圖》為藍本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亮相央視春晚后,贏得觀眾好評并刷爆朋友圈。最近,敦煌博物館即將與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覺醒》合作,在游戲中引入敦煌壁畫主題游戲壁紙、屏風等,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承保護利用探索了新路徑。
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豐富的手段和路徑。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