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老宅煥新,“活”出真精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09





      古建老宅保護利用,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話題。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蘇州市姑蘇區的古建老宅資源非同一般。438處文控保建筑、1141處文物登錄點及新發現點,是2500多年歷史的饋贈,也是沉甸甸的責任。這些年,蘇州市、姑蘇區兩級政府針對古城古建老宅保護利用作出系統謀劃,其成果在今年春天加速展現。


      吳古庭故居古宅修繕項目開工、顧廷龍故居古宅活化項目啟動……越來越多的古建老宅以嶄新姿態敞開大門,迎接“新主人”;越來越多的古建老宅被圍擋起來保護修繕,靜待“新使命”。最新數據顯示,蘇州古城盤活利用的中張家巷29號、秦宅、潔園等8處古建老宅,去年累計產生1.89億元稅收,其中還出現單體稅收過億元的宅子。


      古建老宅,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姑蘇區平江街道建新巷29號,剛剛開工的吳古庭故居(吳宅)古宅修繕項目已被圍擋起來,只露出一棵冒著新芽的樹木。大門旁設置二維碼,只需一掃,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在耳畔響起:清光緒年間蘇州士紳吳古庭的宅院,是遺存不多且保存較好的蘇州早期洋房之一,現存二色磚鑲嵌的菱形圖案圍墻是其特色……


      “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坍塌,慶幸的是最具價值的主體建筑和圍墻保留還算完整。”平江街道鈕家巷社區黨委書記張英纓打開院門,一幢西洋風格堡樓建筑展現眼前,大樹就矗立在堡樓前,樹下壘著一堆紅磚。張英纓解釋,老房子在梅雨季受潮破損,常有磚頭掉落,住戶念其歷史價值沒舍得扔,堆在一處便成了“小山”。幾年前,考慮到居住安全,這里的十幾戶住客整體搬遷,宅子此后一直空關著。


      古建老宅的保護與利用,需要大筆資金的投入、專業技術的支撐、緊貼市場的運維等,僅憑政府方或產權方等任何一方都很難持續推進。以鈕家巷社區為例,該社區位于蘇州古城核心處,0.37平方公里的轄區范圍,有15處文控保建筑、17處文物登錄點。“遇到臺風天,一些沒有完成修繕的宅子讓人提心吊膽,它們是重點保護對象。”張英纓說。


      今年,社會資本送來重啟吳宅的“新鑰匙”。桐鄉烏鎮原居酒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5000萬元,對吳宅進行保護修繕。完工后,吳宅將成為一家設計企業的總部。


      顧廷龍故居坐落在姑蘇區雙塔街道十梓街上,門口有軌交工程正在施工。江蘇泰豐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婷介紹,公司近日在這里舉辦國畫特別展,很多市民游客慕名找來,嘉賓們也贊賞有加。這里原為晚清署江蘇按察使、布政使朱之榛舊宅,后由顧廷龍祖父顧祖慶購得,至今完好保留著清代“四朝元老”潘世恩題寫的磚雕門樓。“在這樣一個歷史文化空間里策展、會客,是文化企業夢寐以求的。”胡婷說,公司入駐后將把老宅整體打造成一個集美術館、藝術眾創空間于一體的全新藝術基地,盡全力讓這處歷史文化瑰寶“活”起來。


      “社會資本對古建老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今年以來,此前受疫情等影響一直在觀望的客商都行動起來了。”蘇州平江歷史街區保護整治有限責任公司是姑蘇區區屬國企,負責多處古建老宅的運維。該公司一名招商專員介紹,其重點推進的菉葭巷潘宅項目、大儒巷丁宅項目都已對接好社會資本,進入內部裝修階段,正在招商中的鈕家巷董氏義莊、方宅項目,“看房客”也從之前平均每周一組,變成最近的幾乎每天都有,有意向的客商不在少數。


      闖“三關”,“沉睡歷史”活起來


      市場緣何對蘇州的古建老宅展現出特別熱情?蘇州姑蘇古建保護發展有限公司由姑蘇區區屬國企蘇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集團獨立控股,先后參與推動10多處古建老宅的保護利用。“從實踐案例看,古建老宅要‘活’起來、‘火’起來需跨越重重難關,其中搬遷收儲、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是最關鍵的‘三關’。這‘三關’不好闖,蘇州市、姑蘇區兩級政府聯合社會力量,做了大量基礎工作和探索嘗試,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呈現出這般好勢頭。”該公司總經理助理葛敏華說。


      一些古建筑雖然損壞嚴重,甚至處于瀕臨滅失的狀態,但由于住著“七十二家房客”,要保護就要先安頓好房客。與吳古庭故居隔著一條巷子、門對門的建新巷30號,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就是典型代表。“曾經27戶人家擠在一起,私拉電線、違章搭建,把好東西都糟蹋了!”顧正元在此居住幾十年,他記得2018年啟動搬遷時房子已岌岌可危,住客都盼著住新房,但還是因為各種原因花了幾年時間。“最后搬遷的一戶人家有古城情懷,且剛把房子裝修好,不舍得離開。我們就一起勸,你這不是愛它,是要毀了它。最后這戶人家也想通了。”顧正元回憶。


      闖過搬遷收儲關,就迎來保護修繕關,有時候是活化利用關一起闖。像建新巷30號,先進行保護修繕,再進行招商定位,目前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而位于菉葭巷54號、56號的潘祖蔭夫人汪氏舊居,則是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同步進行。


      眼下,菉葭巷54號、56號正由蘇州園林集團和姑蘇區建設集團共同發起設立的區屬國有古建專業企業蘇州梓胥營造有限公司參與保護修繕,這處宅院已于去年向企業方交付鑰匙,計劃打造姑蘇·金城頤和精品酒店。“這里原來是一堵水泥墻,工人敲墻時發現有‘寶貝’,將其完整保留下來。”在項目工地,項目負責人王雪榮指著一處倒掛著手工雕刻花籃柱的軒廊感嘆,古建老宅處處是“寶貝”,修繕、裝修、日常維護都有工藝講究,待企業方入駐,公司會一直跟進提供專業服務。


      活化利用關是公認的最難闖的關卡,蘇州的絕招是招商引資。這些年,姑蘇區幾乎是“無老宅不招商”,持續更新發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書、藍皮書,密集召開上市公司董事長古城保護說明會等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專場招商活動。這些古建老宅可租可售,重點招引上市公司、國有企業、股權投資機構等稅源型、總部型企業。


      “布局精巧的園林古宅,造就‘蘇州園林甲天下’的美譽,吸引一眾江南才子流連賦詩作畫。時至今日,各位企業家朋友同我們一起接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接力棒’,把創業故事、企業家精神融進蘇式庭院,打造‘新時代的蘇州園林’。”一個月前,姑蘇區赴上海召開投資說明會,又加推蘇肇冰故居、章太炎故居等16處古建老宅。


      找到平衡點,助力古城高質量發展


      寸土寸金的古城區,受產業業態、空間布局等控規限制,發展常常難以“施展拳腳”。當下,一處處古建老宅被激活,也為古城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的發展空間,成為古城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探索。


      中張家巷29號是蘇州古建老宅保護利用的一處標桿項目。這處宅院原先住著7戶居民,生活條件差、安全隱患大。2017年,宅院完成收儲并進行修繕。本著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保護修繕工作以“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為原則,同時結合實際使用功能,增加屋面保溫層、中空玻璃、中央空調、地暖、新風、智能門禁系統等現代化設備。2020年底,完成修繕的老宅開始宣傳招商,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層層篩選,最終確定租給一家優質稅源企業,成為其總部基地及展示接待中心。該公司去年1月正式入駐,當年實現稅收1.2億元,成為姑蘇區首個稅收破億的老宅,經評估滿足售買條件,于當年11月完成產權轉讓。


      “來姑蘇,我們享受到‘拎包入駐’古宅的最高禮遇,也理應肩負起保護與發展的責任。”來到大石頭巷24號秦宅,入駐企業百易晟生態(蘇州)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雅正與同事們敲定軟裝布置的細節。秦宅占地面積約1415平方米,是一處五進建筑群,交付時已完成整體保護修繕,僅需入駐公司進行水電、軟裝等布置,很快將迎來啟用時刻,成為集金融服務、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MCN紅人孵化、新媒體運營和創作、新型文旅等業務于一體的企業總部。


      今年初,姑蘇區發布新計劃,將滾動推進區內67處文控保建筑和14處會館保護修繕。但古建老宅保護利用不是一日之功,不能靠一家之力,姑蘇區一邊高效推進相關工作,一邊請來行業專家、企業家等實地考察調研,請他們把脈支招、建言獻策。今年2月,在姑蘇區舉辦的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家咨詢會上,不少專家點贊之余提出各類建議:保護古建老宅,要通過修繕讓它們“存活”,但又要避免“凍結式保護”,空置的古建筑很快就會再次衰敗;利用古建老宅,要利用古建老宅平臺,體驗、學習、傳揚中華傳統文化,警惕只為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的過度利用;要在保與用中找到最佳平衡點,讓古建筑“活”出真精彩。


      “對于古建筑而言,使用是最好的保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要堅持價值導向,把建筑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放在首位。”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王勇認為,蘇州在活化利用古建老宅的過程中,注重發揮國資平臺作用,去年專門組建市級國企蘇州名城保護集團作為牽頭單位,起到了較好的引領和把控作用。不過蘇州古建老宅面廣量大,一個現實困境是,還有不少的私宅因為各種原因難以介入推進,亟待尋找多樣保護利用路徑。


      結合相關建議意見,姑蘇區持續做出工作部署,近來相繼召開探索建立古建老宅交易平臺和平江片區古建老宅搬遷收儲情況專題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相關支持工作專題會等,正聚力建設古建老宅整體交易平臺。“古建老宅是蘇州引以為豪的名片之一,也是展示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蘇州市委常委、姑蘇區委書記方文浜說,姑蘇區還要細化量化具體化古建老宅的詳細信息,細致劃分交易模式,探索制定合理合規的資產交易框架,以歷史城區內市、區兩級國資集團的古建老宅先行先試,帶動更大范圍保護利用,吸引更多經營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進來。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