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護與修復在創新中傳承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09





      清垢除銹、砌磚壘墻、削木鉆孔……219名高手同臺競技,在方寸之間用指尖技藝讓一件件文物獲得“新生”。3月26日,匯聚了全國27個省市文物行業技術人才的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山西太原落下帷幕。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大火,讓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走入了大眾視野。不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技藝傳承……在外界關注的背后,這些依然是擺在文物行業從業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新時代文物人,還需把握住創新與傳承的平衡,典守中華文脈。


      科技輔助文物修復和保護


      文物修復,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一盞孤燈一刻刀,一柄標尺一把銼”。科技,在文物保護工作的各個具體環節,都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喬梁在本次大賽的考古探掘工項目中擔任裁判長,喬梁告訴記者,科技的進步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讓考古人更有底氣。過去要爬梯子、搭架子拍照,現在操控無人機就能拍;過去測繪都是用皮尺,現在則普遍應用激光測距儀、全站儀等高精度測量儀器。“國內的田野考古一線工作中,運用到了許多高新技術手段,這一點讓國外都很羨慕。”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楊玉潔此次參加了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她介紹,借助科學儀器檢測設備,修復師可以確定文物上污染物的成分甚至是化學組成,這些儀器輔助文物修復師選擇更適合的方法和材料來清洗、處理文物。楊玉潔表示,現在的文物保護與修復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領域,文物修復師在磨煉技藝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理論學習,增進對前沿材料和設備的了解。


      科技的介入讓文物修復師能更好地解讀文物。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裁判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潘路說,以青銅器物表面的銹蝕為例,過去的老師傅們大多依靠經驗識別,很多銹蝕通常會被完全除掉。而現在通過科技手段檢測,可以辨別出哪些是有害銹,哪些是無害銹,像孔雀石、藍銅礦這樣的腐蝕產物就能被保留下來,最大程度上呈現文物的古色古香。


      潘路表示,文物保護是一個應用型學科,很多其他行業常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會被引入文物修復。在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中獲一等獎的山東博物館助理館員任偉介紹,從牙科儀器中引進的超聲波潔牙機,現在就已經成為青銅文物修復中的常用工具。“就像既能清洗又能保護牙齒一樣,這種儀器既能除銹又能保護文物。”任偉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今后將有更多類似的儀器陸續被應用到文物修復工作中來。


      建設完善人才體系


      “現在文物保護最大的難點就是人才缺乏,既缺技術型人才,又缺研究型人才。”大賽可移動文物組組長、山西博物院研究員鐘家讓說,現在國內有大量的文物亟須修復,即使拉起一支隊伍,基礎力量也比較薄弱,達不到預期效果。


      文物保護人才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國內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培養模式。


      北京聯合大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張心遠年僅20歲,他也是本次大賽中少見的“00后”陶瓷文物修復師。張心遠就讀的專業采用“3+2+2”的培養模式,在3年階段要進行書畫、古建、器物等文物保護修復的實操訓練,還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在第一個2年階段以傳統修復技藝為主,第二個2年階段則要求掌握文物的科技分析檢測。


      張心遠介紹,他從大一就開始上實操課,整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實操和理論同步進行,還會有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老師來學校授課。“大二開始主要的任務是到博物館、文物修復公司等文保單位實習,把手藝練出來。”


      經驗也不可或缺。這次,張心遠也利用比賽間隙和其他選手進行了修復技術方面的交流,見到了各地文物修復師掌握的不同修復技術,收獲良多。“參賽的選手中大部分都是從業多年的專業人士,有的甚至比我多了幾十年的經驗,技術不在一個層次上。”張心遠說,想要提升技藝,仍需要在學校的培養體系之外,自己再下大力氣。


      “文物修復不是步驟會了就行,還要看對文物的了解有多深,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工夫。除了練習還需要經驗,就像醫生一樣,病人看多了,自然能成為專家。”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裁判長李奇說,修復文物的前提一定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文物的情況,明白怎么安全有效地修復,這考驗的是一個文物修復師的綜合能力。


      研究人才的缺乏,影響的則是文物保護背后所需要的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創新。鐘家讓告訴記者,曾經有許多高校老師來詢問文物保護對技術和材料還有哪些需求,但文物保護過程漫長,投入很難馬上看到效果,加上應用領域窄、市場小,因此實現研究和應用之間的轉化就十分困難。如何打通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壁壘,也是文物保護發展創新需重點考慮的方向。


      守住匠心傳承技藝


      來自陜西的選手李永紅在賽前準備了兩百多塊磚提前在家練習,最后的結果也讓他的付出有了回報,他獲得了泥瓦作文物修復師項目的一等獎。此次比賽,用傳統工具手工制作,讓他找回了從前當學徒時那份“慢慢來”的感覺。


      和其他類型的文物修復師一樣,泥瓦作文物修復師也面臨著年輕力量越來越少,逐漸走向老齡化的問題。李永紅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甚至中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到木作、瓦作行業里來探索和體驗,讓技藝得到繼承發展的機會。


      對于文物修復師來說,在工作臺前一干一整天是種常態,聽著修復文物所用工具和儀器發出的噪音,聞著化學試劑散發的刺鼻氣味,也都是家常便飯。鐘家讓表示,現在的技術修復人才缺乏的,正是老一輩文物人身上傳統的工匠精神。“很多年輕人現在坐不下來,也不愿意投入大的精力去學。文物保護是個枯燥的行業,從業者必須要喜歡文物,還得有一種情懷。”


      鐘家讓說,這次舉辦全國性的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就是通過這種形式來激勵文物行業工作者沉下心來鉆研技術,延續傳統的修復技藝,把對文物的情懷和匠人精神傳承下去。在他看來,不管是先進儀器還是高科技手段,對文物保護而言都只是輔助作用。“關鍵還是要靠人。機器再好也是人來操控,最后都要落到一個匠人匠心上。”


      科技的發展為文物保護和修復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但受訪者也都表示,機器不能替代技藝,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仍閃爍著時代光輝。


      正如李永紅所言:“用手工砌出來的青磚墻,就像我們陜西的手搟面一樣,是有靈魂的。”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