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蒲縣曹家莊墓地用牲習俗折射漢匈文化交融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13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7日稱,山西蒲縣曹家莊墓地屬戰國至西漢、新莽等時期,其用牲習俗折射出漢匈文化交融趨勢。


      曹家莊墓地位于山西省蒲縣蒲城鎮曹家莊村西北約200米處。墓葬年代除少量土壙豎穴墓為戰國墓葬外,其余多介于西漢至新莽時期。在發現的42座墓葬中,20座有隨葬動物。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賈堯介紹,曹家莊墓地隨葬動物以常見的“六畜”為主,具體包括羊、豬、雞、狗、牛和中型鹿科動物,均以動物實體隨葬,不用陶俑。


      曹家莊墓地所處地域在戰國至兩漢時期屬農牧混交地帶,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碰撞融合的重要區域。從隨葬動物種類看,既有畜牧經濟的代表性動物——羊、牛,又有豬和雞等典型農耕經濟動物,反映出其半牧半農的經濟文化類型。


      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組合及特征等信息,發掘者將墓地分為兩期:一期為戰國至西漢武帝前期,為戰國三晉人及其后裔墓葬;二期為武帝后期至王莽時期,為匈奴人墓葬。


      曹家莊墓地武帝后期至王莽時期的墓葬中除M23外,均用牲肉隨葬,這種用牲方式與匈奴墓葬中用頭、蹄的習俗截然不同。


      賈堯表示,若結合墓葬形制、器物特征及人類學分析等各項因素認定該墓地武帝后期的族群確為匈奴人,那么,其隨葬牲肉且較多使用豬、雞的用牲習俗反映出其對當地漢民族習俗的因襲,是內遷匈奴漢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