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到4月8日,“走大運河文化體驗廊道”記者采訪團沿著運河,先后到德州、聊城、濟寧、泰安、棗莊等地采訪,“古城”讓人印象深刻。
今年1月,東平大宋不夜城開園,這是對原有“東平水滸影視城”的全新升級改造,目前已進入三期建設;2010年5月開城的臺兒莊古城,10多年來聲名鵲起。此外,德州提出“以特色古城為支撐”,聊城提出“加強‘中華水上古城’保護傳承”,古城旅游成為運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臺兒莊古城游客量一度達到780萬人次,名列山東各景區之首,如今將年接待游客人數瞄準1000萬人次。
古城作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空間載體,不但繁榮了旅游業,而且保護了文化遺產遺物。但也有一種意見認為,現在全國各地的古城相似度很高,好像都是一個模子做出來的:很多都是仿古建筑中間有條路,兩邊都是商鋪;古城似乎都賣著同樣的小吃和工藝品,游覽一個和游覽十個是一樣的。
復建古城的“同”,是不可避免的。古代城池,城墻普遍是鋸齒狀的垛墻,建筑以斗拱結構為主,重要的道路鋪設青石板,圍城一圈是護城河,古城的形制本就如此,復建形似也是必然。
復建古城的“同”,更與游客的需求有關。游客需要吃飯,古城就需要建設飯館、小吃一條街;游客需要住,古城就必須建設民宿、賓館;游客在古城要解決“內部行”的問題,船、游覽車也就不約而同出現了;游客還要玩,文藝演出、游戲互動自然成為必備項目。因此,復建古城的“趨同”,是旅游業的屬性使然。
復建古城的“趨同”需要理解,但并不意味著古城復建可以不重視特色,一座古城要吸引人,尤其要注重“異”。
古城的“異”,要點是體現出地域文化特色。同是運河畔的古城,東平大宋不夜城呈現的是宋代東平府的盛景,強項是演出,主打水滸文化。臺兒莊古城業態豐富,主要特色包括魯南水鄉小橋流水式的幽靜,打造“船游古城”等品牌;這里還是臺兒莊大戰遺址,留有子彈孔的墻磚等抗戰文化遺存;關帝廟等建筑則體現南北東西交融的文化特色。
山東古城復建起步不早,但數量不少,臺兒莊古城復建之后,2013年即墨古城和青州古城復建,此外如周村古商城、莒國古城、章丘明水古城,近年也陸續建成或擴大規模。古城復建,既要注重“同”,又得注重“異”。“同”和“異”緊貼游客的需求,關系古城魅力的塑造。“同”是必須的,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這其中既包括硬件建設,又包括基本的生活需求;“異”更強調存在的價值,體現地方旅游特色,這是讓人回味的地方,也是吸引游客的關鍵點。
“同”和“異”看似有別,其實常常聚合在一起。比如棗莊辣子雞和黃花牛肉面,作為菜飯,它們是各個景區的“同”;作為具有地域特點的美食,又是獨具特色的“異”。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正是要在這種細節上多下功夫。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