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修復師”走紅背后的思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16





      前不久,一場吸睛的職業技能大賽在山西太原舉行。來自全國的219名選手同臺競技,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這場比賽共設木作、泥瓦作、陶瓷、壁畫彩塑和金屬文物修復師以及考古探掘工等6個項目。


      這真是無比“金貴”的一場職業技能競賽。從選手到裁判,他們之中既有中國文物修復領域的“國寶級”高手,又有未來可能會成為“文物醫生”的技術新星。他們的職業技能能否薪火相傳,事關文明的延續與發展。這也難怪“文物修復師”成了近年來最受輿論關注的網紅職業之一。


      “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確實,大賽中表現優異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用巧手和慧眼,用匠心與熱忱,讓我們看到了可貴的工匠精神,看到了他們守護中華文化的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文化領域有越來越多青年人,堅定地選擇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他們對職業的尊崇和對專業的信念,將成為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堅實基礎和力量源泉。


      然而公眾對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的理解與認識,是否與這一行業日益走向職業技能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現狀相匹配呢?換言之,文物修復師在許多人眼中是炙手可熱的網紅,但我們確實看見了這個職業最閃亮和寶貴的價值嗎?


      自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熱門節目將“文物修復師”這一行當推至公眾視野,大家燃起的好奇心就給這個職業營造了許多“濾鏡氛圍”。比如把文物修復師都想象成世外高人,神秘、優雅、受人崇拜,修一件殘畫或破碎瓷器,收入就高得令人咋舌……這固然是大多數人對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內容和職責缺乏了解所致,也與當下社會對文物和傳統文化的價值判斷存在短視現象不無關系。


      其實,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的規范化、科學化,早已成為全世界共識。日本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文物領域從業者的職業技能,各種“文化財”(日本對文化遺產的統稱)制作技能評級考試非常完善,工匠們可以通過參加技藝水平評估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受認可度。在意大利,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推進文物修復師的培訓和評估,力求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而我國2021年10月也頒布了首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標準——《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迄今為止還舉辦過三屆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讓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文物修復行業,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推動“文物修復師”職業的開放性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可持續性。


      曾經有網友開玩笑說,熊貓基地的大熊貓“奶爸”“奶媽”,考古發掘現場和博物館里的文物修復師,都是最讓人羨慕的職業。這表達出我們對這些曾經“冷門職業”的再發現和再認識,是這些具有重要社會價值的職業和從業者受到尊重的體現。但是,對于一份職業和一個行當來說,要想人才濟濟實現長遠發展,僅有熱情是不夠的,關鍵是持之以恒保持學習和進步的動力。因此,全社會更當在“文物修復師”的職業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渠道和社會價值推廣等方面,給予更多關注與支持,促其補短板、增實力,方能最終實現推動中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