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非遺西河戲傳承人:癡守數十載冀煥新生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05





      “每當看到年輕人登臺演出,我心里真的非常開心。”這個“五一”,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河戲傳承人程家訓忙著趕場看戲。


      西河戲又稱“彈腔戲”,是流行于贛北一帶的傳統戲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晚期。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江西省廬山市多地輪番開唱西河戲,吸引大批當地民眾圍觀聽戲,臺上鑼鼓喧天、臺下熱鬧非凡。


      “西河戲以主唱西皮、二黃腔為特色,真假嗓音反復變化,難度較大。”談起西河戲,程家訓正襟危坐,爾后提高音調說,西河戲的劇目多為歷史袍帶戲,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內容崇尚忠、義、廉、孝,表演時以板、琴、鑼、鼓為主要樂器相配伴奏。


      出生在江西廬山市的程家訓,從小是戲迷。每逢村里唱戲,他總是早早來到臺下,耳濡目染結下不解之緣。某戲班有次演出時,敲鑼師傅因事未到場,當時年僅13歲的程家訓毛遂自薦“頂班”,并出色完成任務。從此以后,他踏上了拜師學藝之路。


      為鉆研西河戲,程家訓年輕時甚至辭去了穩定的農機管理站工作。天賦異稟加上后天努力,讓這位“戲癡”技藝日益精湛,聲名鵲起后經常登臺演出。


      在中國農村,逢年過節、娶親嫁女、喬遷做壽等喜事,許多農家熱衷于邀請戲班子捧場助興。每逢此時,程家訓接連趕場,樂此不疲。“以前文化生活單一,大家都喜歡聽戲,幾乎場場爆滿。”他回憶道。


      西河戲在江西廬山市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可謂村村會唱戲、戶戶有“演員”。程家訓坦言,大家唱西河戲,更多是當作一種興趣愛好,沒多少人愿意專業學習,“練功很苦,沒有固定收入,年輕人不愿意學,新生代演員青黃不接,西河戲的傳承面臨斷代危機。”


      為守住西河戲“陣地”,程家訓在女兒程月華20多歲時,要求她學唱西河戲,“西河戲有各級傳承人幾十位,只有兩位傳承人的子女學了西河戲。”


      牢記父親“再艱難都要將西河戲傳承下去”的囑咐,如今年過四旬的程月華不但成為西河戲九江市級傳承人,而且在各種比賽中屢次獲獎,“我現在唱西河戲是喜愛,更是責任。”


      癡守數十載戲曲舞臺,程家訓因高齡已很少登臺演出,這位耄耋老人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整理改編戲目和培養新人上。他不僅鼓勵發動廬山市部分留守年輕媳婦學唱西河戲,還走進校園給孩子們上一堂非遺文化傳承課。


      除了非遺傳承人的堅守,江西廬山官方也加大對西河戲的保護和傳承力度,成立了廬山市西河戲保護發展研究協會。該協會現有會員百余人,組建了兩家演出公司,頻繁下鄉進行西河戲演出。


      “廬山是人文圣地,文脈悠長。”中共廬山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西河戲是廬山市無可替代的地方戲曲,下一步該市將著力保護和傳承西河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滿足廬山民眾的文化精神需求。


      其實,西河戲也多次赴江西省外演出。作為西河戲第六代傳承人,程家訓希望,西河戲能成為江西戲曲更響亮的名片,進一步走向國際舞臺。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