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厘清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路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1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厘清中國“非遺”建設路徑,對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起源


      自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保護民俗專家委員會,并在其機構中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科”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案,促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其中重要的三個進程分別是1994年,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人類活財富”工作指南;1997-1998年,教科文組織啟動“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會議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雖然這三個項目是在不同層次上通過不同的機制進行的,但其主要觀點都包含:由于快速工業化進程、人民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以及放棄有關傳統就業和實踐,無形物質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威脅。許多學者熱烈討論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區分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物質文化”和“有形物質文化”分別下了定義:即“有形”和“無形”的區別在于“非物質遺產”能否被當地人民和文化所接受,能否全面反映當地人民對于文化和遺產的整體看法。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反映了對于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文化同質化和文化多樣性減少的擔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序言清楚地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主要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前景也與維持文化認同和可持續發展有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化改造


      中國于2004年8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此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進入中國語境,開始了本土化的改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辨別和認同國家身份的重要方式,通過識別中國的語言、服飾、節日、習俗、建筑等,來識別和認同中國文化。然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對各個國家的文化都帶來了掠奪性的損害。結合本國實際,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人們從祖先那里接受的文化或文化產品。由此,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到動態繼承和傳播進程中。


      非物質文化對于塑造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它能通過具體的語言、表演、民俗活動、禮儀、節慶等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它既包含有形的作品,也包含無形的作品。通過這些作品,人們的創造力也可以找到一種表達方式。以昆曲為例,作為中國第一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非物質文化,昆曲不斷創新發展,創作出了青春版的《牡丹亭》、新版的《玉簪記》等作品,以華麗的姿態走入現代觀眾的視野中。同時,昆曲除了在劇場中不斷上演之外,也在博物館、學校課堂得到宣傳推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接著過去與現在,在學科中不斷發展,其地位不斷合法化。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連接起了過去與現在。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獲得了特殊的象征意義。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科學重建和合法化的抽象過程中創造出來,延續了歷史和文化血脈,同時又具有真實性。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需要體現這份真實性,即注重從有形化到無形化的轉錄或記錄。比如,通過將有形的遺產保存在博物館櫥柜中的物品中,或檔案文件和目錄中,成為無形的形式。


      如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已從單一的文化演變為涉及多領域、全社會參與的一項事業。年輕一代不斷創新,以科技為基石,用新的媒介來保護和傳播中國非遺文化和產品,比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適應當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斷提高傳承發展利用水平,持續為旅游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持續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傳播的進程中,中國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始終不斷創新對于文化遺產的表達方式和傳承方式,在繼承中尋求“遺產”新的時代身份。從文化角度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已然延伸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部分,它通過生活方式、祭祀活動等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時代的變遷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嶄新的方式將傳統引入了一個非傳統的世界,成了一種多元文化的產物,也成為現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轉自:浙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