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校園里的博物館:成為一本“教科書”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22





      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有一家面積達2500平方米、收藏超3000套民族服飾和2萬余張繡片的五彩黔藝博物館,這是一家新入駐學校的民辦博物館。


      博物館的入駐,對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類專業“00后”學生龍意靜來說,是很開心的事。“那里不僅可以學習和了解民族服飾文化,還是尋找靈感設計的‘寶庫’。”


      “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博物館,除在這里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外,還時常會去館里尋找設計靈感。”龍意靜告訴中新網記者,博物館里許多服飾上的紋樣和圖案,即使放在今天都不過時。


      “非遺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好‘課本’,而博物館就是一本‘教科書’。”談及為何在2023年把博物館搬進學校,貴州五彩黔藝博物館館長陳月巧解釋說,希望通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非遺進校園,讓學生感受非遺之美的同時,更好地普及民族文化知識。


      走進五彩黔藝博物館,目之所及全是各種民族服飾,不僅有貴州施洞苗族破線繡盛裝、榕江苗族百鳥衣,還有云南麻栗坡彝族服飾、湖南隆回瑤族套裝。這些民族服飾或古樸,或絢麗,三三兩兩的觀眾在博物館里停駐觀看,亦或俯下身仔細觀察服飾上的刺繡針法。


      “繡娘們用手中的絲線,在衣服上記錄著民族的歷史,講述先祖流傳下來的或動人、或悲壯的傳奇故事。”陳月巧說,當初創建博物館就是希望展示少數民族服飾之美和留下“民族的DNA”。


      長期致力于少數民族服飾收藏保護與研究的陳月巧,用10余年的時間走遍了貴州的少數民族村寨,收藏了大量少數民族服飾、繡片、生產生活工具等藏品,80%為文物級別。


      從一張苗族繡片的收藏,到2016年開辦博物館,再到2023年把這所集展陳展示、文化交流、非遺傳承、學術研究、研發生產于一身的綜合性民辦博物館遷至學校,陳月巧直言“過程艱辛并快樂著”。


      數據顯示,五彩黔藝博物館自2016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觀眾近百萬人次,這其中不乏慕名而來的民族服飾研究學者、人類學專家和藝術設計創作者。


      “對于許多來參觀的學者來說,博物館可以給他們的學術研究節約許多時間和精力,因為想從實物到文獻再到實物,其實是很難的,而博物館可以把實物展現給大家。”陳月巧說,有訪客來參觀博物館時,學校里旅游專業的學生還可以來做向導,達到“產教融合”的目的。


      在陳月巧看來,學校博物館大多數“養在深閨”,卻早已成為育人的重要陣地,這些博物館不僅可供學生參觀、學習、研究,還能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們從另一個維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談及未來,陳月巧坦言,計劃加大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把館藏產品數字化并轉化為知識產權,與不同的機構進行合作,“數字化需要很大的經濟支撐,卻能一勞永逸,這也是民辦博物館發展的一條‘新路子’。”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